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王晙
王晙 [唐代]
介绍
生平
早期事迹王晙祖籍沧州景城,后迁至河南洛阳,父亲王行果,官至长安县尉。王晙年幼丧父,由祖父王有方抚养长大,生性豪放旷达、勤奋好学。
672年,王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
后来,朔方军元帅魏元忠出征失利,将罪责推给副将韩思忠,奏请将其诛杀。王晙却认为:“韩思忠是副将,兵权不在自己手里,而且他有勇有谋值得爱惜,不该单单处罚他一个人。”于是上表辩解。韩思忠因此得到释放,而王晙也被调任渭南县县令。
709年,王晙出任桂州都督。此前,桂州的驻军一直依靠衡州、永州等地提供粮饷。王晙到任后,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数千顷,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王晙请求调回家乡,结果桂州百姓一起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留任。朝廷闻讯后,特下诏表彰王晙的功绩,让他留任一年。王晙离任时,桂州百姓又刻石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击破吐蕃714年,王晙以鸿胪寺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之职兼任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统领丰安、定远、三受降城等地军队。他将安北大都护府治所迁到中受降城,并实行屯田之策。不久,王晙又改任太仆寺少卿、陇右群牧使。
同年,吐蕃兴兵十万入侵临洮军,驻军于大来谷口。王晙率所部两千人与临洮军会师,又挑选精兵七百人换穿吐蕃服装,分为前后两队,乘夜偷袭吐蕃军营。在距离敌军五里时,王晙命前队大声呼喊,后队击鼓响应。吐蕃军以为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不久,右羽林将军薛讷也率军赶到,在大来谷二十里外的武阶谷,遭遇吐蕃拦截。吐蕃在王晙与薛讷两军之间,摆开战阵,连绵数十里。王晙趁夜命精兵袭击敌军,再次大败吐蕃。与薛讷会师后,王晙乘胜追杀,一直追到洮水,将吐蕃掠走的牧马全部夺回。
战后,王晙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源县男,兼任原州都督。不久,王晙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讨平叛胡716年,突厥默啜可汗被拔曳固部落袭杀,部下大多都投降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区。不久,毗伽可汗继位,突厥降户都逐渐萌生叛意。
王晙得知后,便上奏朝廷,认为突厥是迫于形势方才归顺唐朝,让他们久居边境会引发祸患,建议胁之以威,诱之以利,并将他们迁徙到黄河以南,使其逐渐汉化。同时,王晙还认为,如果不将突厥降户安置在内地,等到黄河封冻,必将发生变故。结果,朝廷尚未答复,突厥降户便已反叛。
同年十月,唐玄宗诏命王晙率并州军队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进军,轻骑奔袭,不料夜遇暴风雪,难以行进。王晙担心耽误时间,对神灵祷告道:“如果我不应该出兵讨贼,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为什么要连累众将士?如果我是忠心为国,就请上天停止下雪,调转风向,助我讨贼成功。”随即,风停雪止,王晙遂率军急驰。这时,叛军分成两路逃跑,王晙沿东路追击,斩首三千。战后,王晙升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又改任御史大夫。
720年,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跌部落与仆固都督勺磨暗中勾结突厥,企图攻占受降城。王晙闻讯后,秘奏玄宗,然后将他们引诱入中受降城,全部诛杀。不久,王晙被授为兵部尚书,充任朔方军大总管。
721年,兰池胡人康待宾发动叛乱,攻陷六胡州,进逼夏州,唐玄宗诏命王晙与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一同平叛。王晙认为单凭朔方军便能平叛,因此奏请皇帝,要求让郭知运返回陇右。但是,奏疏未报,郭知运便已赶到,并因此对王晙不满。不久,王晙生擒康待宾,进爵清源县公。
同年九月,郭知运纵兵攻打已经被王晙招降的叛军。投降的叛军以为被王晙出卖,纷纷逃走,再次反叛。唐玄宗认为王晙未能平定胡人叛乱,将他贬为梓州刺史。
晚年生活722年,王晙被起复为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
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改并州为北都太原府,任命王晙为吏部尚书兼太原府尹。四月,王晙接替张说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王晙又兼任朔方军节度大使,统领河西、陇石、河东、河北诸军。
同年十一月,唐玄宗到南郊祭天,让王晙回京参加大典。但王晙恐怕突厥趁机入侵,上表推辞,受到玄宗的嘉勉。这时,许州刺史王乔的家奴状告王乔与王晙暗中勾结,意图谋反,玄宗便命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说进行调查。王晙虽无反意,但玄宗还是以前次违诏为罪名,将他贬为蕲州刺史。
726年,王晙升为户部尚书,再次担任为朔方军节度使。
732年,王晙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
轶事典故
感愧宋璟武则天时,魏元忠被张易之兄弟陷害,贬为高要尉。王晙上奏皇帝,为他申辩。凤阁舍人宋璟劝道:“魏公已侥幸免死,现在你又来惹天子发怒,能不倒霉吗!”王晙大义凛然地说:“魏公忠正无二却受到处罚,我激于正义才这样做,即使因此而颠沛流离,也不会后悔。”宋璟惭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实在是有负于朝廷。”
保护刘幽求刘幽求被发配封州时,广州都督周利贞受宰相崔湜指使,准备加害刘幽求。王晙得知这一阴谋,便将刘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贞闻讯,屡次发公文索要刘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周利贞便将此事上奏朝廷。崔湜数次向王晙施压,让他遣送刘幽求,但王晙依旧不予理睬。刘幽求担心地道:“您违抗宰相的命令而保护一个被流放的人,势必无法保全,只不过是让您受牵连罢了。”于是请求王晙放他去广州。王晙道:“您所犯的罪过还不至于让朋友与你绝交,我王晙为国家的事而获罪,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最终还是没有将刘幽求遣送到广州。刘幽求因此而得以幸免。
后世地位
779年,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王晙与李孝恭、尉迟敬德等十四位凌烟阁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
780年,王晙与裴寂、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晙。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晙亦位列其中。
家庭成员
祖父:王有方,曾任岷州刺史。
父亲:王行果,曾任长安尉。
儿子:王班,曾被授为朝散大夫。
孙子:王殷任,曾任太原少尹、易州刺史。
猜你喜欢的王晙古诗词 更多王晙的诗词>
王晙的诗词更多王晙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共春归。—— 庄棫《定风波·为有书来与我期》
-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曹操《苦寒行》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 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 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 御罗屏底翻歌扇,忆西湖、临水开窗。—— 吴文英《风入松·桂》
- 困花压蕊丝丝雨,不堪只共愁人语。—— 徐灿《菩萨蛮·春闺》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