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赵构
赵构 [宋代]
介绍
生平
早年经历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母显仁皇后韦氏,生于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大观二年正月庚申日,封为广平郡王。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赵构的臂力也很强,史书记载他能拉动一石五斗力的弓。在位期间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奸臣,迫害打击抗金将领和忠臣良将。
北宋靖康元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他曾以亲王身分在金营中短期为人质。当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2]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以避敌锋。
建炎南渡宋徽宗和钦宗为金兵俘虏北去,于次年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脑。南宋政权初建,他迫于形势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奸佞小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一意享乐。
公元1129年旧历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
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史称苗刘兵变。
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复辟”。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抗金战争却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
十月到越州,随后又逃到明州,并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逃到温州。
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绍兴府、临安府等地,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
金兵暂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路的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虽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但只把军事部署作为乞降的筹码,始终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予以重用,任为宰相,同秦桧加紧进行投降活动,竭力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要求。
当绍兴十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钦宗后自己必须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断送了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
屈辱求和绍兴十一年,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朝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十一月和议签定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战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即使在秦桧死后,宋高宗仍委任投降派万俟卨、汤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坚守对金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只要金朝统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访送去。对其统治区的人民,却巧立名目加强搜括,使南宋的赋税名目比北宋时更多,剥削更加残酷。
绍兴三十一年秋,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高宗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宋高宗遣使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对金议和。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于公元1162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他自称太上皇帝。
晚年生活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一些政事。有一天,他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个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得来此处投亲,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回宫后果真对皇帝讲了,要复他的职。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见行者还在,他回宫后在宴饮时便怒容满面。孝宗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3]。
赵构政治上昏聩,但是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赵构死后,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于都城绍兴府会稽县之永思陵。宋光宗绍熙二年,加谥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家庭成员
父母父亲:宋徽宗赵佶
母亲:显仁皇后韦氏
后妃宪节皇后邢秉懿,康王妃,封嘉国夫人,靖康之难时北迁,高宗遥册为皇后,绍兴九年崩,后韦太后归国,方知皇后早崩,时中宫已虚位达十六年。
宪圣慈烈皇后吴氏,自和义郡夫人、才人、婉仪、进贵妃。绍兴十三年,立为皇后。高宗内禅,手诏后称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孝宗即位,上尊号寿圣太上皇后,光宗即位更号寿圣皇太后。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后之号,庆元三年崩,年八十三。
张贵妃,开封祥符人。初入宫,封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进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进贵妃。绍熙元年薨。
潘贤妃,侍奉高宗于康王府,生元懿太子赵旉,绍兴十八年薨。
张贤妃,初为才人,后晋婕妤、婉仪。死后追封贤妃。孝宗养母。
刘贤妃,倾城艳名盛于天下。入宫为红霞帔,迁才人、婕妤、婉容,绍兴二十四年进贤妃。淳熙十四年去世。
刘婉仪,初入宫,封宜春郡夫人。寻进才人,与刘贤妃俱被宠,进婉仪。
吴才人,吴皇后的族人。
李才人,高宗晚年的爱妃,姿色明艳,高宗死后,吴皇后一见她就愤怒,因此被宋孝宗赐死。
王才人,高宗晚年的爱妃,姿色明艳,高宗死后,吴皇后一见她就愤怒,因此被宋孝宗赐死。
田郡君,名春罗,高宗为康王时侧室,靖康之难时死于北迁途中。
姜郡君,名醉媚,高宗为康王时侧室,靖康之难时北迁。
冯美人
韩才人
子女儿子宋高宗仅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即宋简宗、正安帝,早夭。
养子赵伯琮,即宋孝宗,养母张贤妃。
养子赵伯玖,更名赵璩,养母吴皇后。
女儿高宗为康王时,曾育有五女,后皆被掳。《新安县志》载高宗其中一女于建炎三年被江西县令邓元亮于起兵勤王时于道上收养,长大后嫁给邓元亮之子邓自明。至宋光宗即位,赵氏带长子面见光宗,光宗称赵氏为皇姑,封为郡主,并把邓自明追赠为“税院郡马”,并赐地于东莞。后人散居到香港龙跃头、锦田、厦村、大埔头及东莞等地。
康大宗姬赵佛佑,北迁时四岁,后入浣衣院。
康二宗姬赵神祐,北迁时四岁,后入浣衣院。
康三宗姬,北迁时三岁,死于途中。
康四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
康五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
猜你喜欢的赵构古诗词 更多赵构的诗词>
-
远水无涯山有邻。相看岁晚更情亲。笛里月,酒中身。举头无我一般人。
-
谁云渔父是愚翁。一叶浮家万虑空。轻破浪,细迎风。睡起蓬窗日正中。
-
鱼信还催花信开。花风得得为谁来。舒柳眼,落梅腮。浪暖桃花夜转雷。
-
暮暮朝朝冬复春。高车驷马趁朝身。金拄屋,粟盈囷。那知江汉独醒人。
-
春入渭阳花气多。春归时节自清和。冲晓雾,弄沧波。载与俱归又若何。
-
清湾幽岛任盘纡。一舸横斜得自如。惟有此,更无居。从教红袖泣前鱼。
-
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伴我眠。
-
骇浪吞舟脱巨鳞。结绳为纲也难任。纶乍放,饵初沉。浅钓纤鳞味更深。
-
薄晚烟林澹翠微。江边秋月已明晖。纵远舵,适天机。水底间云片段飞。
-
云洒清江江上船。一钱何得买江天。催短棹,去长川。鱼蟹来倾酒舍烟。
赵构的诗词更多赵构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汪遵《西河》
-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康与之《菩萨蛮令·金陵怀古》
-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杜甫《狂夫》
-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徐祯卿《在武昌作》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 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 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