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权德舆
权德舆 [唐代]
介绍
轶事典故
权德舆秉性耿直,为人宽和,言语质朴自然,风度甚佳,为时人所称道。他办事光明正大。有一次,运粮使董溪、于皋谟盗用军费,案发后,被流放岭南。宪宗感到量刑太轻,很后悔,又暗暗派宦官赶去将两人杀死于流放途中。权德舆就立即上疏说,依据这两人的罪名,本当公开处死的,但既然已经宣判了流放,就应当遵照执行,如今却又暗暗地将他们处死,这是名不正,言不顺,有损朝廷信誉,劝宪宗今后再也不能如此干了。这足见他为人之耿直。
权德舆好著述,善写铭文表章,文辞雅正而又弘博,当时,王侯将相的铭志十有八九都请他撰写。他尤其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作有文集50卷,称《权文公集》,流传后世。
宪宗曾询问权德舆:“宰相为政,宽猛何先?”权德舆对答说:“秦朝以严酷而亡国,汉朝以宽大而兴盛,为政该以何者为先,由此就可知了。”
权德舆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绛又先后被拜为宰相。李吉甫好逢迎宪宗心意,而李绛为人梗直,两人常为政事在宪宗面前争论。每当此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并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责,也引起了宪宗的不满。元和八年正月,他被罢去相职,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拜为太常卿,改刑部尚书。公元816年,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外出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后,以病乞还,卒于途中,享年60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权德舆寓居阳羡期间,曾游览玉女潭,称玉女潭为“阳羡胜境,以此为首”。另有诗作《周平西墓》:“英威今寂寞,陈迹对崇丘。壮志清风在,荒坟白日愁。穷泉那复晓,乔木不知秋。岁岁寒塘侧,无人水自流”传世。
生平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县第七沟人。其家世源远,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数代为宦。父亲权皋,曾为安?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机立断,以逃离叛逆的义勇行为而受到时人的称赞。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
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15岁有文章数百篇,开始有了名气。之后,任江西观察使兼判官,迁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八年,征为太常博士,“朝士以得人相爱”,转左补阙。当时关东、淮南、浙西20余州县发生大水,毁坏了良田和房屋,冲走了人家,他立即建议德宗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以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兼管国家财政收支。针对此情况,权德舆不顾个人的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唐德宗,义正词严,直言不讳地反对裴延龄任职,陈述度支要职,个人必须慎重。贞元十年,权德舆转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八年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吏三曹侍郞、太子宾客,迁太常卿。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主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他“举贤类能”,不管门第等级,只要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对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举,凡“举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在他的主持下,发现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士,唾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
权德舆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对不法行为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贞元十九年,自春至夏及秋,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反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而滴雨末降。权德舆见此情景,十分焦灼,大声疾呼,再次向德宗建议,下诏各县裁留经费,把节约下来的钱物救济灾民,免除当年租赋及往年负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园,并遗责了当时“四方守宦,锐于上献”,剥削百姓的卑劣行为。
元和五年,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多中”,拜礼部尚书,同中书让门平章事,参与朝政。宪宗元和八年,权德舆免去宰相职务,以逼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因病求还,818年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途中。赠左仆射,谥日文,著有《权载之文集》50卷。
介绍
权德舆,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人。后徙润州丹徒。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旧唐书权德舆传》说他“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浑、马燧等名将功臣的碑铭、行状都出自他的手笔。所作《两汉辨亡论》,谴责张禹、胡广贪图禄位而败坏两汉政治,史家以为“大指有补于世”。由于他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变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风度、恢宏的气派,但缺少深切的内涵、创新的格局。与他同时代的皇甫《谕业》说:“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廊庑廪厩,户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规胜概,令人竦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对其诗作评价颇高,称为大历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说:“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50卷、《制集》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文集有清代嘉庆时朱刊《权载之文集》50卷,《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唐朝大臣。字载之,行三。天水略阳人,家于润州丹阳。名士权皋子。幼颖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年十五,为文数百篇,见称于诸儒间。建中元年受辟为淮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同年改任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先为杜佑淮南水陆运环卫掾曹,继为汴东水陆运盐铁祖庸使包佶从事。贞元二年,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八年,入朝为太常博士,迁左补阙。十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后历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均掌诰命。十八年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永贞元年七月,改户部侍郎。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元和五年,自太常卿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政以宽厚为本。八年罢为礼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刑部尚书等职。十三年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所,年五十八。《旧唐书》本传谓享年六十,误。赠左仆射,谥文。权德舆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性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为文“尚气尚理”,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之衰薄文风。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公卿侯王、硕儒名士之碑铭、集纪,多出其手,时人奉为宗匠。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什。张荐称其诗“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严羽《沧浪诗话》谓其诗“有绝似盛唐者”。《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五○卷、制集五○卷、《童蒙集》一○卷、《元和格敕》三○卷。今传《权载之集》五○卷,杨嗣复为之序。其馀并佚。《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见卷三二○至三二九,《全唐诗补编·补逸》卷六补诗一首,《续补遗》卷五补七首,《续拾》卷二三补二首。《全唐文》编其文为二七卷,见卷四八三至五○九,《唐文拾遗》卷二四补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旧唐书》卷一四八、《新唐书》卷一六五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一、《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等。
猜你喜欢的权德舆古诗词 更多权德舆的诗词>
-
贡士去翩翩,如君最少年。彩衣行不废,儒服代相传。
晓月经淮路,繁阴过楚天。清谈遇知己,应访孝廉船。 -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
筮水灵源濬,因山祔礼崇。从龙开ek路,合璧向方中。
殿帐金根出,廞衣玉座空。唯馀文母化,阴德满公宫。
配礼归清庙,灵仪出直城。九虞宁厚载,一惠易尊名。
晓漏铜壶涩,秋风羽翣轻。容车攀望处,孺慕切皇情。
哀笳出长信,宝剑入延津。呜咽宫车进,凄凉祠殿新。
青乌灵兆久,白燕瑞书频。从此山园夕,金波照玉尘。 -
夕阳不驻东流急,荣名贵在当年立。青春虚度无所成,
白首衔悲亦何及。拂衣西笑出东山,君臣道合俄顷间。
一言一笑玉墀上,变化生涯如等闲。朱门杳杳列华戟,
座中皆是王侯客。鸣环动珮暗珊珊,骏马花骢白玉鞍。
十千斗酒不知贵,半醉留宾邀尽欢。银烛煌煌夜将久,
侍婢金罍泻春酒。春酒盛来琥珀光,暗闻兰麝几般香。
乍看皓腕映罗袖,微听清歌发杏梁。双鬟美人君不见,
一一皆胜赵飞燕。迎杯乍举石榴裙,匀粉时交合欢扇。
未央钟漏醉中闻,联骑朝天曙色分。双阙烟云遥霭霭,
五衢车马乱纷纷。罢朝鸣珮骤归鞍,今日还同昨日欢。
岁岁年年恣游宴,出门满路光辉遍。一身自乐何足言,
九族为荣真可羡。男儿称意须及时,闭门下帷人不知。
年光看逐转蓬尽,徒咏东山招隐诗。 -
忽惊西江侣,共作南宫郎。宿昔芝兰室,今兹鸳鹭行。
子猷美风味,左户推公器。含毫白雪飞,出匣青萍利。
子云尝燕居,作赋似相如。闲成考课奏,别贡贤良书。
子玉谅贞实,持刑慎丹笔。秋天鸿鹄姿,晚岁松筠质。
伊予诚薄才,何幸复趋陪。偶来尘右掖,空此忆中台。
时节东流驶,悲欢追往事。待月登庾楼,排云上萧寺。
盍簪莲府宴,落帽龙沙醉。极浦送风帆,灵山眺烟翠。
解颐通善谑,喻指穷精义。搦管或飞章,分曹时按吏。
雨散与蓬飘,秦吴两寂寥。方期全拥肿,岂望蹑扶摇。
夜直分三署,晨趋共九霄。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镳。
北极星辰拱,南薰气序调。欣随众君子,并立圣明朝。 -
元侯重寄贞师律,三郡四封今静谧。丹毂常思阙下来,
紫泥忽自天中出。军装喜气倍趋程,千骑鸣珂入凤城。
周王致理称申甫,今日贤臣见明主。拜恩稽首纷无已,
凝旒前席皇情喜。逢时自是山出云,献可还同石投水。
昔岁褒衣梁甫吟,当时已有致君心。专城一鼓妖氛静,
拥旆十年天泽深。日日披诚奉昌运,王人织路传清问。
仙酝尝分玉斝浓,御闲更辍金羁骏。元正前殿朝君臣,
一人负扆百福新。宫悬彩仗俨然合,瑞气炉烟相与春。
万年枝上东风早,珮玉晨趋光景好。涂山已见首诸侯,
麟阁终当画元老。温室沈沈漏刻移,退朝宾侣每相随。
雄词乐职波涛阔,旷度交欢云雾披。自古全才贵文武,
懦夫只解冠章甫。见公抽匣百炼光,试欲磨铅谅无助。 -
常日每齐眉,今朝共解颐。遥知大官膳,应与众雏嬉。
-
解巾州主簿,捧檄不辞遥。独鹤九霄翼,寒松百尺条。
晨装沾雨雪,旅宿候风潮。为政闲无事,清谈肃郡僚。 -
里仁无外事,徐步一开颜。荆玉收难尽,齐竽喜暂闲。
秋风倾菊酒,霁景下蓬山。不用投车辖,甘从倒载还。 -
耒水波纹细,湘江竹叶轻。。
古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今日成阴复成子,
可怜春尽未归家。
新妇矶头云半敛,女儿滩畔月初明。
回合千峰里,晴光似画图。
征车随反照,候吏映白云。
权德舆的诗词更多权德舆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顾敻《玉楼春·柳映玉楼春日晚》
-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薛宝钗·雪竹》
-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谢灵运《岁暮》
-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