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张纲
张纲 [宋代]
介绍
生平
宋徽宗期间,张纲以首贡进入太学,应试内舍、上舍,均得第一。崇宁殿试御赐状元及第,授太学正。政和五年张纲被委任国子监。由于蔡京当权,士无大小皆出其门。张纲官居京都后只去蔡家造拜一次,以后绝然不往,引发蔡京不满。政和六年,张纲迁任太学博士,后改任秘书省校书郎。他进朝入对,论“君子小人混杂,风俗奢靡,宜以祖宗为法”。因常与蔡京观点分歧,遂出任主管玉局观。期间,朝廷计议派遣宦官童贯、蔡攸率兵出使朔方,张纲力论不可受恩不报而出兵朔方,他的谏言未被采纳。朔方加强联盟,严守都城,戒严辖区,童贯、蔡攸领兵攻克不下。徽宗下诏:凡在上城垛固守满月者皆调升俸禄。张纲又进言:主忧臣辱,义当而已,因此受赏吗?谁料此言激怒徽宗,遂将张纲调离京都,出任两浙提刑。
江南东路将领王进剽悍,手下官吏因很小过错或得罪,皆被钉手于门。张纲奉诏前往究查。王遣兵围攻起事,被张纲按下就问,严厉治罪。张纲因此遂为监察御史,任上,他令郡城按月向提刑申报羁押囚犯存亡数,年终根据羁押人数多寡,考核评定政绩优劣。
靖康元年六月,东方出现彗星,钦宗诏谕求言。张纲上疏:求言易,听察难,各主司部门应详审奏章,考究真情实况,一般事宜则力求简略。钦宗遂频谕宽恤民力。张纲又奏利民80件事,求请颁布中外,但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回乡,隐居茅山华阳洞20年,秦桧死后方出山任职。
孝宗登基,屡次召张纲出任辅政,他因年事已高,坚持不出。孝宗又专下辞赴行诏,令所在州郡对他常加存问,并赐羊、酒以示优贤。张纲常在案牍之余埋头著述,著有《华阳文集》40卷、《确论》10卷等多种著作。卒谥文简,祀七贤祠。《宋史》、《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皆载其迹。
生平
请兵救援
王智兴年少时骁勇果敢,初在徐州刺史李洧属下当亲兵。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军事叛乱不断发生。建中二年,淄青节度使李纳谋叛,打算杀害李洧,李洧于是以徐州归降朝廷。李纳大怒,派兵拼命进攻徐州。李洧派遣王智兴前往京城长安告急,王智兴擅长跑路,不出五天便来到长安。唐德宗李适派出朔方军五千名士兵,让将领唐朝臣带领着他们,与刘洽、曲环、李澄共同跟随王智兴前往援救徐州,很快就解除徐州之围。从此,王智兴成为徐州独挡一面的将领,多次率军抵抗李纳。历任滕、丰、沛、狄四州镇将。
讨伐师道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叛,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图谋割据,便与吴元济联合谋划袭扰朝廷军队,因此屡次出兵侵犯徐州。元和十年,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李愿将步兵、骑兵全部交托给王智兴,让他率领前往抵抗叛军。李师道的部将王朝晏正进攻沛县,王智兴率军迎战,将他击败,王朝晏于是逃回守卫沂州。当时李师道另一位部将姚海率领两万精兵围攻丰县,进攻非常急迫。王智兴进军到丰县北边,打败姚海的军队,俘获三名漂亮的小妾,王智兴害怕将士争抢,便说:“军队里有女人,怎能不打败仗?她们虽然无罪,但却违反军法!”就把她们杀死示众。王朝晏从沂州率领轻装士兵袭击沛县,夜里在狄丘会战,王智兴再次打败王朝晏。后来,王智兴经过多次升迁,官至侍御史、武宁军都押衙。
元和十三年,朝廷大军讨伐李师道,王智兴率领步兵、骑步八千人驻扎在胡陵,与忠武军会合,将骑兵交给他的儿子王晏平、王晏宰率领作为先锋,自己率领军队接应他们。王智兴破坏黄河桥梁,收复黄队,进攻金乡,攻占鱼台,俘虏、杀死叛军数以万计。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元和十四年,朝廷召回王智兴,任命他为沂州刺史。
征叛刮财
长庆元年,河北藩镇再度叛乱,朝廷派兵镇压叛乱。唐穆宗素闻王智兴有勇有谋,便任命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任御史大夫,充任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让他率领三千兵力渡过黄河,讨伐叛军。
长庆二年三月,王智兴率领三千精兵讨伐幽州、成德,武宁军节度使崔群忌怕王智兴,奏请朝廷任命王智兴为节度使,或召其进京,授予其它官职,让他离开武宁。朝廷尚未答复,王智兴自己已产生疑心。正好这时朝廷下诏赦免王廷凑,诸道参加讨伐的军队都已停罢。王智兴率兵先行一步,回到武宁境内。崔群听说王智兴已率兵入境,十分恐惧,派人前往迎接慰问,并让士卒放下武器,然后入城。王智兴拒不从命,三月十四日,率兵径直向徐州城挺进,城中人开门待命,王智兴杀异已者十多人,然后来到节度使衙署,面见崔群和监军,拜倒在地说:“这都是将士的意思,我个人毫无办法。”他为崔群和判官以及随行人员准备护送的人员、马匹和行装,其实都早已准备好。随后率兵护送崔群前往京城,到埇桥返回。埇桥有朝廷设置的盐铁院仓库,于是,王智兴纵兵大掠盐铁院储藏的钱币和布帛,以及诸道向朝廷进奉而经过汴河中的船只,商人和行人在船上的财物。不久,王智兴派遣轻装士兵二千人袭击濠州,三月二十五日,濠州刺史侯弘度弃城逃奔寿州。朝廷考虑到刚刚对幽州、成德的讨伐,无力再讨王智兴的叛乱,三月二十八日,任命王智兴为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三州观察使。从此,王智兴搜刮钱财,交结权贵幸臣来沽名钓誉,开支不够,开始在泗口收税来帮助军费开支。
长庆二年八月,王智兴与宋州刺史高承简联合打败宣武的军队,斩首一千多人,其余兵众逃亡。李騕进攻宋州时,王智兴率领全部精兵进军宋州西边,在漳口打败李騕。李騕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升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司空。
长庆四年十一月,王智兴借口唐敬宗要过生日,奏请在泗州设置戒坛,剃度僧尼,以此作为向唐敬宗生日的祝福,唐敬宗批准。自从元和年以来,朝廷下敕禁止各地设戒坛剃度僧尼这种弊政,王智兴企图积聚钱财,首先破例请求设置,于是,四方百姓云集而来,其中,以江、淮尤多,王智兴的家财由此而达到数万之多。浙西道观察使李德裕上奏说:“如果不赶快制止,到陛下的生日时才停止的话,那么总计浙江东道、浙江西道、福建道就会丧失六十万个劳动力。”奏折送到朝廷的当天,唐敬宗命令王智兴停罢。
大败叛军
太和元年,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占据沧、德二州反叛。同年七月,王智兴上奏朝廷,请求率领本镇三万兵马,自备五个月的粮饷,出兵讨伐李同捷,唐文宗批准。八月,唐文宗下诏,消除李同捷的官爵,命令王智兴与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义成节度使李听等人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24]十二月,唐文宗加任王智兴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沧德行营招抚使。
太和二年,王智兴与叛军交战,招降叛军将领十人、精兵三千。同年三月,王智兴攻打叛军所占据的棣州,焚烧三个城门。九月,王智兴攻下棣州。众将听说后,作战更加卖力,于是大败叛军。
陷害石雄
太和三年二月,当时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而王智兴对部下残虐无道,军中打算驱逐王智兴,然后拥立石雄为节度使。王智兴得知后,就乘石雄在前线作战立功的机会,奏请朝廷任命他为刺史,朝廷于是任命石雄为壁州刺史。石雄离开武宁后,王智兴杀死军中平日和石雄关系密切的将士一百多人。四月,王智兴奏称石雄煽动军情,请朝廷把他杀掉。唐文宗知道石雄被王智兴诬陷而无罪,于是,下令免死,流放到白州。历任要职
太和三年十一月,王智兴入京朝见唐文宗,唐文宗在麟德殿赐宴,对其赏赐丰厚,并授任他为守太傅,封爵雁门郡王,兼任侍中。十二月,改任许州刺史、忠武军节度、陈许蔡等州观察使。
太和七年,改任河中尹、河中节度、晋磁隰三州观察使等。太和九年五月,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宋亳汴颍四州观察使等。
因病去世
开成元年七月,王智兴病逝,时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王智兴为太尉[38],并停朝三日以示哀悼,将其安葬在洛阳榆林的北原,四镇将校参加葬礼者有一千多人。
趣闻轶事
择墓葬母
王智兴在卑微时,曾经做徐州管门的职务。有个道士就住在大门旁边的房子里,王智兴每天早晨起来都拿着扫帚清扫,除去道上的脏东西,而且每次一定要把道士的门前扫干净。天长日久,道士非常感谢他。后来王智兴的母亲去世,他就把这件事告诉道士,道士对王智兴说:“我会看墓地,如果商议埋葬的事,我给你卜算找个风水宝地。”一天,王智兴就带着道士前去看墓地。道士用王智兴拿着的竹杆在一处做上标记。道士说:“一定要把你的母亲落葬在这个地方,这样你可以长寿,而且两代都可以做高官。”王智兴第二次去挖墓穴时,那竹杆上长满竹叶,他心里感到特别奇怪,就把母亲埋葬。
预言灵验
王智兴曾经从郡中到上都办事,就住在郾城的旅馆里。正遇上店主的妻子将要临产,看见两个人进到王智兴住的房间里,惊讶地说:“徐州王侍中在这。”接着说:“店主妻子所生的孩子五岁时当因金疮而死。”王智兴记住这些话,等到第五年时,王智兴再次路过这个店,就询问妇人所生的孩子,那妇人说:“最近因为斧子砍伤而死。”
纳士作诗
王智兴初任徐州节度使时,文韬武略,很负盛名,在幕府初建时,他招纳很多知名人士。一天,幕府中的从事们在使院中宴饮,和宾朋们赋诗。一会儿,王智兴知道后,王智兴便和护军一起来到宴会上。从事们见他到来,便撤去笔墨,又摆上酒菜迎接。呆了一会儿他才问道:"方才听说判官和你们作诗,怎么看我来了就停止了?"马上又让人取来笔砚,把一些彩笺放在桌上。众宾客正在疑惑,他和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并说;"我本来是想看你们作诗的,并不是来为了喝酒。"小吏也把彩笺放到他面前,从事都让他作一首诗,王智兴说:"我是靠用兵打仗起家的,对诗词文章很少留心,今天和各位名士在一起,我就不怕献丑了。"于是展纸提笔,一会就写完一首:“三十年来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自知。”四座宾客看到后,都很惊讶赞叹。当时文人张祜也在座,监军对张祜说:"你看到这种场面,能没有话说么?"张祜便即席献诗:“十年受命镇方隅,孝节忠规两有余。谁信将坛嘉政外,李陵章句右军书。”王智兴看完笑着说:"你对我褒奖得有点过头了。"他左右有人说:"这些读书人,就会谄媚。"王智兴训斥那些人说:"有人若是说我坏,你们又能怎么说?张秀才是国内知名人士,让国内人听说这事,还以为我王智兴只愿听好话似的。"他把张祜留住好些日子,临走时,还赠送他一千匹绢。
家庭成员
父祖
曾祖父:王靖,官至左武卫将军。
祖父:王瑰,官至右金吾卫将军。
父亲:王缙,官至太子詹事。
儿子
王晏平,官至朔方灵盐节度使。
王晏宰,后改名王宰,官至太原节度使。
王晏皋,官至左威卫将军。
王晏实,官至天雄节度使。
王晏恭。
王晏逸。
王晏深。
王晏斌。
王晏韬。
猜你喜欢的张纲古诗词 更多张纲的诗词>
-
罗幕重重,画堂迎腊和风转。玳筵高展。知是群仙宴。
银鸭香浮,红袖翻歌扇。金杯劝。深深祝愿。争把蟠桃献。 -
五日小春休屈指。花发西轩,早已传春意。应为高堂催燕喜。一枝得得来呈瑞。
绮席初开云幕邃。兰蕙腾芳,人生蓬壶里。寿酒满斟那惜醉。锦囊行拜恩封贵。 -
思堂醇酎。满酌金杯争献寿。记取年时。头白成双唱旧词。
莫言秋晚。五日小春黄菊绽。折一枝来。纶诰金花要并开。 -
小窗开宴,草草杯盘具。欢喜走儿童,庆生朝、一年一度。风光好处,恰是小春时,香泛泛,酒醺醺,一曲歌金缕。
吾今已醉,解作醒时语。千里念重亲,望家山、云天尽处。深深发愿,只愿早休官,居颜巷,戏莱衣,岁岁长欢聚。 -
年时生日宴高堂。欢笑拥炉香。今日山前停棹,也须随分飞觞。
东阳太守,携家远去,方溯桐江。把酒祝君长健,相随归老吾乡。 -
风动飞E648迎晓霁。银海光浮,宴启群仙会。骑省流芳谁可继。尊前看取连枝贵。
华发衰翁羞晚岁。未报皇恩,尚忝专城寄。酒入愁肠应易醉。已拚一醉酬君意。 -
梅柳约东风,迎腊暗传消息。粉面翠眉偷笑,似欣逢佳客。
晚来歌管破余寒,沈烟袅轻碧。老去不禁卮酒,奈尊前春色。 -
论思厌久,动莼鲈清兴,轻辞丹极。佩玉腰金归故里,光照湖山秋色。八座仪刑,九重尊宠,才大今词伯。汉家豪俊,一时谁是勍敌。
三径旧日家声,华堂深稳处,频开瑶席。春在壶中真自有,一境珠宫仙掖。谭尘挥风,罚筹如猬,数困尊前客。故应元放,举杯狂醉轻掷。 -
敛晴烟。桂花如水轻寒。宴中秋、朋簪来会,满筵绿鬓朱颜。罄尊罍、兴吞海量,妙歌吹、声彻云端。独念衰残,强陪欢笑,恍然感旧觉悲酸。功名志,黄粱晓梦,老去奈何天。休追悔,天应教人,赢取身闲。
想姮娥、情都如旧,也须知我贪欢。奈潘鬓、霜蓬渐满,况沈腰、革带频宽。月有重圆,人谁长健,一回相见一回难。王夫子,看君风度,何不早弹冠。莫学我,年年对月,扶病江干。 -
宝津楼下柳阴重。画桥东。戏鱼龙。闻喜当时,开宴盛仪容。遥想新年寻故事,扶醉帽,夕阳中。
可怜衰鬓飒霜丛。借酡红。遣愁浓。梦入长安,惊起送飞鸿。直下青冥休避路,九万里,看抟风。
张纲的诗词更多张纲诗词 >
- 减字木兰花(安人生日)
- 惜分飞(次韵丁希闵)
- 西江月(壬午生日)
- 人月圆(壬午生日,时初遇会庆节,至翌日小集)
- 清平乐(上元)
- 菩萨蛮
- 菩萨蛮(上元)
- 好事近(梅柳)
- 凤栖梧(丁宅二侍儿·五之五)
- 凤栖梧(癸未生日·五之四)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
-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 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骆宾王《送别》
- 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 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
-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 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 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寇准《咏华山》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