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诗词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李赞华

今日一文 古诗词 唐代-李赞华的画像

李赞华 [唐代]

李赞华一般指耶律倍。耶律倍(899年―936年),小字图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926年,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继位为帝。天显三年(928年)东丹国南迁,升东平为南京。同时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936年后唐发生政变,耶律倍遇害,葬显陵。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长子耶律阮最终夺回了皇位,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

介绍

生平

耶律倍,辽义宗文献钦义皇帝,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姓耶律,契丹文名图欲,大契丹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章肃皇帝耶律李胡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

早年

899年,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图欲出生,当时阿保机虽未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首领,但他领导的耶律氏部落是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一支,所以他也是契丹的显赫人物之一。

在扫除了政敌和称帝的障碍后,在担任可汗的第十年春二月初一丙戌日,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建大契丹国,改元神册,是为辽太祖。同年三月初二丙辰日,年仅十八岁的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契丹国皇位的继承人。

公元919年11月7日,在跟随阿保机向北征讨乌古部时,作为先锋都统的耶律倍,带兵开路,首先进击,大破乌古部,俘获牲口一万四千二百头,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使乌古部全部投降了契丹。

922年1月9日,耶律倍又率王郁等经略燕地,一度打到定州,大大扩张了契丹的领地。

924年春,渤海国杀死了大契丹国的辽州刺史张秀实,并掠夺州民。事发后,阿保机召集群臣,颁布诏书,宣称要御驾西征。众人非常惊讶,不明其意,因为渤海国在契丹东面,阿保机不急于报仇却去攻打西面。其中,只有耶律倍最先明白了父皇声东击西的真实用意,并乘机向父皇献上了攻取渤海国的计策。

公元926年2月17日,契丹在攻克渤海重镇扶余城后,阿保机想先清点城中的户籍和人口,耶律倍却进谏道:“如今刚刚得到扶余城就清点户籍,人民必定不会安分。如果现在乘着我军破竹之势,直接攻向渤海国的首都忽汗城,则一定会攻克它。”阿保机听从了长子的建议,让他和耶律德光担任前锋,于2月23日夜间开始围攻忽汗城。3日之后,渤海国末代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让国皇帝”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但是,刚刚在草原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契丹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尴尬境地:开国皇帝阿保机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就急病离世了。

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会借用,但并不愿看到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虽然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文武双全的皇太子耶律倍很有理由继承皇位,但在文化传统的考量中,耶律德光却更加符合母亲的心意。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果断地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

皇太子耶律倍洞悉了母亲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

投奔后唐

926年七月,阿保机在返回契丹的途中不幸病逝,在外的耶律倍接到噩耗后,马上动身返辽,而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弟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兄弟二人的急速奔丧,意味着辽朝统治集团内部皇位争夺的开始。

早在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耶律倍就被立为皇太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若论武功,却比其弟耶律德光稍逊一筹。更为重要的事,母亲述律平在他们兄弟三人中偏爱耶律德光,况且此时她还摄政,掌握辽代军国大权。于是述律平亲自导演了一场众拥耶律德光的把戏:她来到大臣齐集的帐内,对文武百官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也都适合做皇帝,我不能决定由谁做皇帝,现在把选皇帝的权力交给你们,你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就执谁的鞍辔。”文武百官都知道述律平的意图,争先恐后抢着执耶律德光的鞍辔,并欢呼“愿事德光皇帝”。耶律倍也知道其母的意图,就对大臣说“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随后,耶律倍“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不得不让皇帝位给耶律德光。

927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即辽太宗,可是他对哥哥耶律倍并不放心,对其实行了监视。为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矛盾进一步加深。

耶律倍的处境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知,出于政治目的,他派人持书密诏耶律倍。930年,耶律倍投奔了后唐。当他在金州即将上船时,面对故国,悲愤满腔,在海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刻《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他把“大山”比作自己,“小山”比作二弟,寥寥几笔,勾勒出契丹皇室内部矛盾的尖锐。

耶律倍到达后唐受到了热情地接待,后唐皇帝李嗣源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皇姓李,名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

被害

虽身在异国,但耶律倍却常思念故乡和亲人。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死,其子李从厚即位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死。耶律倍认为这是攻打后唐的极好时机,派人密报辽太宗,希望利用后唐内乱之际攻打后唐。耶律德光果然亲率大军南下,但他不是应耶律倍之邀,而是应石敬瑭之请。936年,李从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派壮士李彦绅害死了耶律倍,年仅38岁,洛阳一僧人把耶律倍的尸体收敛起来,暂时埋在一个荒山坡上。后来,辽太宗把耶律倍改葬在他生前喜爱的医巫闾山。937年,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当了皇帝,追谥其父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1051年,辽兴宗又增谥号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

文化修养

史载,耶律倍自幼聪敏好学,是文武全才,不但善于骑射和谋略,而且文化修养很高,尤其推崇中原汉族的儒家文化。他曾经从中原买了万卷书,收藏在他隐居的医巫闾山绝顶之上的望海堂。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砭焫之术,工于契丹文和汉文的文章,曾经翻译《阴符经》。他还擅长画本国人物,后来都被收入宋朝的秘府。所以说,他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画家,他擅画水草放牧或游骑射猎的情景,特别擅长于画鞍马,其画作被宋代的黄复休评为“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之态”。据《宣和画谱》一书记载,宋朝大内皇宫的秘府中共收藏有耶律倍的15幅画作。其他传世名作还有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射鹿图》、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番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骑射图》等。

耶律倍入后唐前所作的《海上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辽代诗歌,耶律倍也善写契丹文诗歌,金代元好问曾经读过他的契丹小字诗,并作《东丹骑射》题画诗云:“意气曾看小字诗,图画今又识雄姿。”据阎凤梧主编的《全辽金诗》统计:耶律倍曾有《乐田园》等诗集,均已散佚。现仅存《海上诗》一首。

受父皇影响,耶律倍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学相当尊崇,是当时汉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员。据史书记载,一次,阿保机就契丹国应该推崇哪种思想与群臣进行了讨论,他问大臣:“受命之君,应该侍奉上天,敬仰神灵。朕想祭祀立了大功、拥有崇高道德的人,谁应该排在第一位?”大家都说应该让佛排在最前面,这时,在一旁的耶律倍说:“孔子是万世所尊崇的大圣人,应该排在最先。”阿保机闻言大喜,立即下诏建孔庙,让耶律倍在每年春、秋两季率领百官祭奠孔子。

年幼聪敏好学,热爱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阅读了大量汉文典籍,既善于用契丹文、汉文写作,还善于写诗、绘画,“集中原文化于一身”。

耶律倍酷爱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曾命人购买万卷书籍,在东北名山医巫闾山顶建望海堂珍藏,故有“万卷藏书楼”之称,使之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据当时人记载,望海堂里的某些医学藏书,后来在中原也很难找到,因此,耶律倍对保存中国古代民族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轶事典故

幼年采薪

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阿保机有意命令三个儿子采薪以考察他们的才智。结果,二儿子耶律德光不经选择、无论干湿划拉一捆柴禾,第一个回到阿保机的帐中;长子耶律倍选择干柴并且将其捆绑整齐,第二个回来;三子李胡只拾了很少的柴禾,最后一个回来。

嗜饮人血

耶律倍在后唐虽然官为节度使,但并“不预政事”,多数时间用来绘画,并与后唐的知识分子、臣僚往来频繁,。

耶律倍虽然工文善画,但性格方面却是“刻急好杀”,嗜饮人血,经常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奴婢侍妾稍犯小错,他就用火烫她们,甚至挖出她们的眼睛。他到中原后娶的妻子夏氏,因为恐惧他的这种恶行,曾求削发为尼,这种怪异性格很可能与他在家乡的不幸遭遇有关。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母亲:淳钦皇后述律平

兄弟

二弟:辽太宗耶律德光

三弟:章肃皇帝耶律李胡

妻妾

耶律倍的妻妾众多,知名的有5个,并为他生下了5个儿子。

端顺皇后萧氏:契丹人,耶律倍母述律平娘家人,太子妃。在耶律倍逃往后唐以后为东丹国摄政,病死。

柔贞皇后萧氏:契丹人,耶律倍母述律平娘家人,耶律倍妾,儿子耶律阮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夏氏:汉人,后唐明宗所赐,后因耶律倍性情狂暴,请求离婚,为尼姑。

大氏:粟末部靺鞨人,渤海国王族,不知所终。

高氏:汉人,封美人,耶律倍爱妾。与耶律倍一同逃往后唐,不知所终。

儿子

长子:辽世宗耶律阮,母柔贞皇后萧氏。

次子:庶人耶律娄国,曾任南京留守,掌管东丹国国政,辽穆宗时谋反被诛。

三子:吴王耶律稍。

四子:平王耶律隆先,母大氏。

五子:晋王耶律道隐,母高氏。

墓葬

耶律倍死后,一位僧人为他草草收尸。石敬瑭率军进入洛阳后,为了讨好契丹,亲自为耶律倍服丧,在耶律倍灵柩前放声大哭,并以帝王之礼将其厚葬于洛阳郊外。

由于耶律倍喜爱医巫闾山的奇山秀水,耶律德光念及兄弟情分,派侄子耶律阮将耶律倍灵柩运回,归葬在了医巫闾山,并加封谥号为文武元皇王。

人物评价

作为契丹人,耶律倍免不了北方民族的豪爽直率,但由于长期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他已变得外表宽让,一副忠厚长者的样子。他以太子身份失去国主地位,却不曾兴兵征战,最终投奔国外,很明显是受到了“吴太伯让国”的影响。他让位以后长期受到弟弟的压制与监视却少有怨言,与他通晓阴阳之术,受道家玄学影响有关。可以说,中原文化的侵染,使他在皇位的角逐中,抵制住了最高权力的诱惑,表现出罕见的隐忍与退让,最终做出了“让国”的选择。

在流亡后唐期间,耶律倍突然变得“刻急好杀”起来。据史书记载,耶律倍在后唐时有嗜饮人血的毛病,疯狂时甚至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奴婢侍妾稍微犯了点儿小错,耶律倍就用火烫她们,甚至挖掉她们的眼睛。他的暴躁脾气把嫁给他的汉妻夏氏吓得魂飞魄散,为防丈夫的辣手,以至于她请求削发出家为尼。史家评论耶律倍这种两极分化的性格时认为,这很可能与他在自己祖国的不幸遭遇密切相关。

阿保机对三个儿子的评价是:“长巧而次成,,少不及矣”。从中可以看出耶律倍的灵巧,也显示出阿保机对耶律倍的喜爱。

《辽史·义宗倍传》最后的“论曰”,高度概括、评价了耶律倍的一生:

“自古新造之国,一传而太子让,岂易得哉?辽之义宗,可谓盛矣!然让而见疑,岂不兆于建元称制之际乎?斯则一时君臣昧于礼制之过也。束书浮海,寄迹他国,思亲不忘,问安不绝,其心甚有足谅者焉。观其始慕泰伯之贤而为远适之谋,终疾陈恒之恶而有请讨之举,志趣之卓,盖已见于早岁先祀孔子之言欤。善不令终,天道难诘,得非性卞嗜杀之所致也!虽然,终辽之代,贤圣继统,皆其子孙。至德之报,昭然在兹矣。”

此论点首先大力赞扬了耶律倍的“让国”行为,以及他的孝心和爱国热情,又说他之所以会有的这种义举,是因为他深谙孔孟之道,懂得“泰伯让国”的至德和儒家的忠孝之礼;然后对他的惨死表示了惋惜,并认为是他“嗜杀”所遭到的报应;最后说,他虽然有缺点,但他“让国”的义举感动了上天,使得他的子孙能够享有辽国的帝位。这种说法虽然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对耶律倍来说,却不失为一种公正的评价。

猜你喜欢的李赞华古诗词 更多李赞华的诗词>

李赞华的诗词更多李赞华诗词 >

  1. 立木海上刻诗

诗人 更多诗人 >

  1. 白居易的画像
    白居易
  2. 杜甫的画像
    杜甫
  3. 李白的画像
    李白
  4. 齐己的画像
    齐己
  5. 刘禹锡的画像
    刘禹锡
  6. 李商隐的画像
    李商隐
  7. 元稹的画像
    元稹
  8. 辛弃疾的画像
    辛弃疾
  9. 韦应物的画像
    韦应物
  10. 贯休的画像
    贯休
  11. 皎然的画像
    皎然
  12. 陆龟蒙的画像
    陆龟蒙
  13. 刘长卿的画像
    刘长卿
  14. 许浑的画像
    许浑
  15. 张祜的画像
    张祜
  16. 岑参的画像
    岑参
  17. 杜牧的画像
    杜牧
  18. 姚合的画像
    姚合
  19. 罗隐的画像
    罗隐
  20. 王建的画像
    王建
  21. 张籍的画像
    张籍
  22. 杜荀鹤的画像
    杜荀鹤
  23. 孟郊的画像
    孟郊
  24. 苏轼的画像
    苏轼

朝代 更多诗词 >

  1. 春秋
  2. 战国
  3. 先秦
  4. 两汉
  5. 魏晋
  6. 南北朝
  7. 隋代
  8. 唐代
  9. 五代
  10. 宋代
  11. 元代
  12. 明代
  13. 清代
  14. 近代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1. 采薇(节选)
  2.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 苏幕遮·燎沉香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 苏幕遮·燎沉香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西河·和王潜斋韵
  5. 忆江南·江南好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1. 陋室铭
  2. 离骚
  3. 小儿不畏虎
  4. 前赤壁赋
  5.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1.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2. 一年最好,偏是重阳。—— 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3.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苏轼《送顿起》
  4.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 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5.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6.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温庭筠《清明日》
  7.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悼亡诗三首》
  8.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王建《寄旧山僧》
  9.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沈佺期《寒食》
  10.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戴复古《除夜》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1. 写景
  2. 抒情
  3. 咏物
  4. 婉约
  5. 写人
  6. 抒怀
  7. 送别
  8. 生活
  9. 思念
  10. 写花
  11. 梅花
  12. 菊花
  13. 荷花
  14. 桃花
  15. 桂花
  16. 梨花
  17. 杏花
  18. 莲花
  19. 惜花
  20. 赏花
  21. 春天
  22. 夏天
  23. 秋天
  24. 冬天
  25. 节日
  26. 春节
  27. 元宵节
  28. 寒食节
  29. 清明节
  30. 端午节
  31. 七夕节
  32. 中秋节
  33. 重阳节
  34. 离别
  35. 爱情
  36. 女子
  37. 思乡
  38. 相思
  39. 怀古
  40. 怀人
  41. 爱国
  42. 友情
  43. 讽刺
  44. 赞美
  45. 边塞
  46. 哲理
  47. 叙事
  48. 组诗
  49. 闺怨
  50. 感伤
  51. 孤独
  52. 故事
  53. 豪放
  54. 忧国忧民
  55. 山水
  56. 感慨
  57. 战争
  58. 写雨
  59. 感叹
  60. 怀念
  61. 友人
  62. 柳树
  63. 议论
  64. 田园
  65. 赞颂
  66. 写雪
  67. 妇女
  68. 伤怀
  69. 写山
  70. 月亮
  71. 励志
  72. 寓理
  73. 饮酒
  74. 人生
  75. 羁旅
  76. 写鸟
  77. 追忆
  78. 咏史
  79. 悼亡
  80. 怀才不遇
  81. 伤春
  82. 惜春
  83. 写水
  84. 寓言
  85. 音乐
  86. 地名
  87. 惜别
  88. 宴会
  89. 赠别
  90. 同情
  91. 写风
  92. 寓人
  93. 回忆
  94. 农民
  95. 典故
  96. 宫怨
  97. 言志
  98. 隐居
  99. 西湖
  100. 宴饮
  101. 评论壮志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