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
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
①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②迥临:高高的在上面。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③世尘:尘世。
④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⑤断山:陡峭的高山。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赏析
简析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拓展
登鹳雀楼的拓展暂无
搜 索
畅当的诗词更多畅当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李梦阳《汴京元夕》
-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十月之交》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傅玄《车遥遥篇》
- 一半黄梅杂雨晴,虚岚浮翠带湖明,闲云高鸟共身轻。—— 郑文焯《浣溪沙·从石楼石壁往来邓尉山中》
-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苏轼《花影》
-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 旧相思、偏供闲昼。—— 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