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山村咏怀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①去:指距离。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简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拓展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故事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搜 索
邵雍的诗词更多邵雍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屈原《九歌·国殇》
- 凄凉南浦,断桥斜月。—— 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蒲松龄《地震》
-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 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孔夷《南浦·旅怀》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