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南乡子·相见处
南乡子·相见处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译文
日暮天晴,一位美丽纯真的少女,在越台前盛开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风度翩翩、俊雅倜傥的少年偶然相遇。两人擦肩而过,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视着少年,故意掉下一双翠羽,匆匆骑象离开游人,趟过小河先走了。
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南乡子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⑵刺桐:植物名,似桐而有刺。越台:即越王台,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在今广州北越秀山上。
⑶回眸(móu):囬转目光。深属意:表示深切的情意。属(zhǔ)意:留情,暗含情意。
⑷双翠:一双翠羽,女性头上妆饰品。
⑸骑象:李珣笔下的岭南风光有着神奇的异域色彩。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远古时就与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象崇拜渗透到百越族生活的各个领域。骑象少女是岭南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之美的结合。背(bèi)人:指避开别人。
赏析
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摹写传神,感情纯朴。前三句:“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记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在越秀山上,越王台前,初春的一个傍晚,晴空万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开)姹紫嫣红,好一派南国风光。这明媚娇艳的景象,为情人相会点染出一幅绚丽的背景,烘托出欢快的气氛。据称:“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辞海》缩印本1842页),而李珣在百花丛中独举刺桐花,则表明早在宋代以前,东来的“回教”人即以此来标举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质。
后三句描绘出了少女回眸属意的神态,遗物留情的举动,以及少女羞涩的心理和含情脉脉的情态。此后情形也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其中“遗双翠”包蕴了四层意思:少女“暗里回眸”时,发现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遗双翠”表明心迹;少女虽然对少年“深属意”,但不知人家对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遗双翠”发出试探;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碍于游人众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遗双翠”期约到河对岸的林中相会;或者说,那“双翠”就是定情信物。
仅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词,能用景物描绘构成色彩斑烂的背景,用人物举动刻画心理活动,塑造一个多情而聪明的少女形象,实属难能可贵。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说:“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蔷锦,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有以质胜者,愈质愈厚。”以此词而论,写艳情而无艳语,清新与质朴兼备,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空灵雅致。对于此词本色生动的语言,历来有较高评价。一般认为。它可以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与《花间集》崇尚艳丽的总体风格不同,开出了新境。
拓展
创作背景据《栩庄漫记》考证,李殉是早期来华的波斯人后裔。其文化底蕴无疑是伊斯兰文化,这从他兼治医学,其弟也以从医为业即可得到某种启示。又由于李殉长期生活于中土,受汉文化的濡染自然在所难免。伊斯兰圣贤自古也都是提倡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的,穆罕默德所谓“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即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思想。李殉“以秀才预宾贡”,全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身上固有的伊斯兰文化因子仍时时在发挥作用。“词”是词人的心曲,是词人情志的外化。他“亡国不仕”,“多感慨之音”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他少柔婉纤丽的情调,而多明快真切的风格,不无潜在的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汉、波斯文化对他的交互作用,使其词作在西蜀文坛上别开生面。
李珣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亦颇负诗名,但终不脱波斯人本色,多年以经商为生,浪迹天涯,曾到过广州。唐末广州已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有阿拉伯人万余。李珣在那里如鱼得水,有一段颇为自在得意的生活,常邀女子同游。李殉共有十七首《南乡子》词,皆写南国山水风光与民俗人情。此词即为其中的一首。
搜 索
李珣的诗词更多李珣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 怜君片云思,一棹去潇湘。—— 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