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元史 > 列传·卷五十一

列传·卷五十一

  杨恭懿
  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学强记,日数千言,虽从亲逃乱,未尝废业。年十七,西还,家贫,服劳为养。暇则就学,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朱熹集注《四书》,叹曰:“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父没,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居丧尽礼。宣抚司、行省以掌书记辟,不就。
  至元七年,与许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拜中书左丞,日于右相安童前称誉恭懿之贤,丞相以闻。十年,诏遣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书,俾如汉惠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丞相遣郎中张元智为书致命,乃至京师。既入见,世祖遣国王和童劳其远来,继又亲询其乡里、族氏、师承、子姓,无不周悉。十二年正月二日,帝御香殿,以大军南征,使久不至,命筮之,其言秘。侍读学士徒单公履请设取士科,诏与恭懿议之。恭懿言:“明诏有谓:士不治经学孔孟之道,日为赋诗空文。斯言诚万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举有行检、通经史之士,使无投牒自售,试以经义、论策。夫既从事实学,则士风还淳,民俗趋厚,国家得才矣。”奏之,帝善之。会北征,恭懿遂归田里。
  十六年,诏安西王相敦遣赴阙。入见,诏于太史院改历。十七年二月,进奏曰:“臣等遍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余家,精思推算,旧仪难用,而新者未备,故日行盈缩,月行迟疾,五行周天,其详皆未精察。今权以新仪木表,与旧仪所测相较,得今岁冬至晷景及日躔所在,与列舍分度之差,大都北极之高下,昼夜刻长短,参以古制,创立新法,推算成《辛巳历》。虽或未精,然比之前改历者,附会历元,更立日法,全踵故习,顾亦无愧。然必每岁测验修改,积三十年,庶尽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世专其职,测验良久,无改岁之事矣。”又《合朔议》曰:
  日行历四时一周,谓之一岁;月逾一周,复与日合,谓之一月;言一月之始,日月相合,故谓合朔。自秦废历纪,汉太初止用平朔法,大小相间,或有二大者,故日食多在晦日或二日,测验时刻亦鲜中。宋何承天测验四十余年,进《元嘉历》,始以月行迟速定小余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三大二小,时以异旧法罢之。梁虞广刂造《大同历》,隋刘焯造《皇极历》,皆用定朔,为时所阻。唐傅仁均造《戊寅历》,定朔始得行。贞观十九年,四月频大,人皆异之,竟改从平朔。李淳风造《麟德历》,虽不用平朔,遇四大则避人言,以平朔间之,又希合当世,为进朔法,使无元日之食。至一行造《大衍历》,谓“天事诚密,四大三小何伤。”诚为确论,然亦循常不改。臣等更造新历,一依前贤定论,推算皆改从实。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数也。
  详见《郭守敬传》。是日,方列跪,未读奏,帝命许衡及恭懿起,曰:“卿二老,毋自劳也。”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
  十八年,辞归。二十年,以太子宾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馆学士、领太史院事召;二十九年,以议中书省事召。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
  王恂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良,金末为中山府掾,时民遭乱后,多以诖误系狱,良前后所活数百人。已而弃去吏业,潜心伊洛之学,及天文律历,无不精究,年九十二卒。恂性颖悟,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母刘氏,授以《千字文》,再过目,即成诵。六岁就学,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而奇之,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
  癸丑,秉忠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时年二十八。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敕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令王恂与闻。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省,官吏以罪免者毋使更进,军官害人,改用之际,尤不可非其人。民至愚而神,变乱之余,吾不之疑,则反覆化为忠厚。”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又以辽、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区别其善恶,论著其得失,上之。裕宗问以心之所守,恂曰:“许衡尝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差,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裕宗深然之。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然。及恂从裕宗抚军称海,乃以诸生属之许衡,及衡告老而去,复命恂领国子祭酒。国学之制,实始于此。
  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详在《守敬传》。十六年,授嘉议大夫、太史令。十七年,历成,赐名《授时历》,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十八年,居父丧,哀毁,日饮勺水。帝遣内侍慰谕之。未几,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宗屡遣医诊治,及葬,赙钞二千贯。后帝思定历之功,以钞五千贯赐其家。延祐二年,赠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国公,谥文肃。
  子宽、宾,并从许衡游,得星历之传于家学。裕宗尝召见,语之曰:“汝父起于书生,贫无赀蓄,今赐汝钞五千贯,用尽可复以闻。”恩恤之厚如此。宽由保章正历兵部郎中,知蠡州。宾由保章副累迁秘书监。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其五,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授都水少监。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又以为天枢附极而动,昔人尝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极仪。极辰既位,天体斯正,作浑天象。象虽形似,莫适所用,作玲珑仪。以表之矩方,测天之正圜,莫若以圜求圜,作仰仪。古有经纬,结而不动,守敬易之,作立运仪。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证理仪。表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虽有明,察景则难,作窥几。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又作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为四方行测者所用。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官府。及奏进仪表式,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
  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余乖次。西汉造《三统历》,百三十年而后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历》,七十余年而仪式方备。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纪甲子历》,始悟以月食冲检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余。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采旧仪,始用定朔。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历》,以古历章蔀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六十三年,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历》,始悟食甚泛余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历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
  自是又百七十四年,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高表,凭其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
  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半。各减《大明历》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应准。二曰岁余。自《大明历》以来,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余。今考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为今历岁余合用之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奇。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推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月食相符。四曰月离。自丁丑以来至今,凭每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计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历》入转后天。又因考验交食,加《大明历》三十刻,与天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凭每日测到太阴去极度数,比拟黄道去极度,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时刻,与《大明历》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汉《太初历》以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大明历》则于度下余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其数。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分三十六分,以距线代管窥,宿度余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牵就。七曰日出入昼夜刻。《大明历》日出入夜昼刻,皆据汴京为准,其刻数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高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得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为定式。
  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极差积度,比古为密。二曰月行迟疾。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度数逐时不同,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算术句股弧矢方圜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差率与天道实吻合。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据累年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容方直矢接句股为法,求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白道交周。旧法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比量,得月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以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
  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篇类,整齐分杪,裁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二十三年,继为太史令,遂上表奏进。又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其测验书,有《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离考》一卷,并藏之官。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霸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三十一年,拜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译文

  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自幼好学,记忆力强,每日能记诵数千言,随父母逃难亦不中辍。十七岁时西还故乡,家贫,靠劳动为生,有暇即学,且无书不读,尤潜心于《易经》、《礼经》、《春秋》。得朱熹《四书集注》,读后不禁感叹道:“论三纲五常、天道性命的道理,尽在此书。”父亲逝世,恭懿按丧礼克尽孝道。宣抚司、行省召他掌书记之职,恭懿辞不就任。
  至元七年(1270)和十年,朝廷曾两度召他,均托病不出。至元十一年,太子令中书省仿汉惠帝以谦卑言辞、舒适车辆聘请“四老”之礼聘请恭懿,丞相也遣郎中张元智致信劝说,这才至京师入见皇帝。世祖遣国王和童盛情欢迎,继又躬亲详细询问其家乡、氏族、师承以及子孙等各方面情况,关怀备至。十二年正月,侍读学士徒单公履奏请开科取士,,世祖令恭懿参预筹划。恭懿提出“:圣上说过,士不学习经书孔孟之道,专好空泛的诗文,于事无益。此话确为万代治国之本。今日要科举取士,宜令官府荐举那些行为检束,通经晓史之士,考试经义、策论。既然学以致用,则风气淳厚,国家能得到真才实学的人。”世祖赞赏这一意见。当时朝廷正要北征,恭懿又回家乡去了。
  至元十六年(1279)又奉诏入京,世祖命他于太史院修改历法。十七年二月,恭懿上书陈述修改历法的情形,说明旧的历法已不精确,现又创立新的《辛巳历》,比起旧历来要精确些,但还须每年做一次修正,经三十年后就差不多很精确了。又上《合朔议》,陈述自秦以来修改历法的经过,最后说:“臣等更造新历,是依据过去历法家们的定论,考察观测天象的运行情况,自至元十九年八月后,完全符合日月运行的日数。”世祖授为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
  至元十八年,辞职归家。二十年召回为太子宾客,二十二年授任昭文馆学士,领太史院事。二十九年命参预中书省事,但他都一一推辞不赴任。至元三十一年(1294)卒,享年七十岁。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王良,金末为中山府的一个小官吏,后弃官而潜心于宋之程颐、程颢兄弟之理学,对于天文律历无不精通,年九十二岁卒。
  恂禀性聪悟,三岁就能识字,母刘氏教他读《千字文》,他过目成诵。六岁开始上学,十三岁学习《九章算术》,造诣颇深。定宗皇后元年(1249),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恂甚为赏识。秉忠南还后,王恂即拜秉忠为师。
  宪宗三年(1253),秉忠推荐其给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为太子裕宗之伴读。中统二年(1261),擢升为太子赞善,这时王恂已二十八岁。三年,裕宗封燕王,为中书令,兼管枢密院事,令两府大臣:凡有禀报,必告诉王恂。中书左丞许衡汇集唐、虞以来良言善政为书进呈皇上,世祖命恂讲解,且命太子以王恂为师。又诏令恂慎重照顾太子饮食起居,凡是不当接触的人不准在太子左右。恂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负有国家存亡的重任,当请德高望重的人与太子住在一起。何况太子兼领中书省枢密院两处政务,应当所有的诏令都必须看,一切政务都应一一过问,凡因犯罪而免官的人,不能再用,军官在更换之际尤不可选用那些不好的人。人民虽愚昧且信仰鬼神,但变乱之后,只要我们不存疑惧,他们反抗之心就会变为对朝廷忠厚之心。”这些话帝深以为然。
  恂早已以算术著名,裕宗向他求教,王恂说“:算数只六艺之一,而定国家、安人民才是头等大事。”因此,他每当侍奉裕宗时,必阐述三纲五常、求学之道以及历代治乱兴亡的原因。又以为期不远的辽、金政事为例,区别其善恶,议论其得失,进呈皇太子。裕宗问他关于修养心性的意义,恂说:“许衡曾说过,人心如印版,印版不错位,虽千万张纸也不会有差错;若印版错了,印在纸上没有不差错的。”裕宗深以为然。帝挑选勋戚子弟拜王恂为师。恂随裕宗至称海抚慰军士,把所领学生交许衡教导,衡告老还乡后,还是令恂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生教育,国学之制实从此开始。
  世祖以本朝所沿用的金《大明历》不精确,知恂精于算术,命他修正。恂则荐举许衡,于是召衡赴朝领改历事,而参预的官员全由王恂安排。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参考四十余家的历书,日夜观测天象,做精密推算,创立新历法,详见《郭守敬传》。至元十六年(1279),授王恂为嘉议大夫、太史令。十七年新历书编成,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
  至元十八年,王恂因父亲去世哀痛过度,损伤身体,不久病卒,年四十七岁。王恂患病期间,裕宗多次遣医去诊治,去世后又赐钞二千贯为安葬费。世祖为褒其定历法之功,赐王恂家钞五千贯。延..二年(1315),赠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国公,谥“文肃”。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术、水利。守敬先从刘秉忠为师,中统三年(1262)被张文谦推荐去学习水利,思维敏捷过人。
  世祖召见,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由中都至通州之旧漕河,引玉泉水可通舟楫,进行漕运,每岁可节省雇车钱六万缗。通州以南,于蔺榆河口径直开渠引水,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注入黄河,可避免浮鸡氵甸水浅流急和风浪之患。其二,将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溉城东田地。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已失故道,淹没民田千三百余顷。若将此水开修成河,既可得田耕种,又可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氵名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其五,怀、孟之间沁河,浇灌左右两岸田地,犹有余水,使之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再引向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其六,黄河自孟州向西开渠引水,分一支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的古岸而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每奏一事,世祖都点头称是,并说“: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使任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1264),随张文谦至西夏。西夏地方,古渠之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其他州郡主渠十条,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条,灌田九万余顷。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都被淤塞。守敬重新建立闸堰,使河网灌溉如往日一样。
  至元二年,郭守敬受任为都水少监,建议“:自中兴乘船四昼夜至东胜,可进行漕运,沿河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应加以疏通。”“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河水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去,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地方守将以大石堵塞。如今应加以疏通,使上可收西山之利,下可以扩大至京畿的河道。”“还应于金口之西预开一条浅水渠,西南通大河,以防涨水突入之患。”世祖认为这些建议都很好。至元十二年(1275),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绘图奏报。
  刘秉忠认为辽、金所行之《大明历》,已有二百余年,须加修正,但未付诸实行就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定后,世祖想起了修改历法的事,命守敬与王恂领导南北天文官员,分头观测,命张文谦与枢密使张易总其成奏报,左丞相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先认为“: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首先要有仪表。今司天浑仪系宋代皇..年间汴京所造,与此处天度不相符合,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仪表因年深日久,也有偏差。”他制作一系列天文仪器,计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用以观测天体运行、经纬度和日月食。还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图与仪表互相参考。
  至元十六年(1279),改局为太史院,以王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是年守敬进呈所制仪表,对世祖详加解说,奏称:“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令南宫说于南北各地设点观测,书中所见到的观测点有十三处。今我元朝疆域远比唐大,若不在远方进行观测,则不知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之不同,日月星辰离天高下之不同。目测的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世祖批准了他的建议。于是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至各地进行观测,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越朱崖,北至铁勒,四海之内设立观测点共二十七处。
  至元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共同上书,其大意是:中国在西汉以前尚无历法,西汉制定了《三统历》;东汉有《四分历》;三国时期刘洪造《乾象历》;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岌制定《三纪甲子历》,何承天制定《元嘉历》,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隋代刘焯制定《皇极历》;唐代傅仁均制定《戊寅元历》,李淳风制定《麟德历》,僧一行制定《大衍历》,徐昂造《宣明历》。又二百三十六年之后,有宋代姚舜辅制定《纪元历》。前后一千一百八十二年中,历法经过了七十次修正,创造历法者有一十三家之多,每次修改创造,都是对天象的新认识。如今大元圣朝要改治新历,臣守敬等创造了简仪、高表,藉以测量周天度数,校正以往观测之失误者七事,即:冬至、岁余、日躔、月离、入交、二十八宿距度、日出入昼夜刻;新创者五事,即:太阳盈缩、月行速缓、黄赤道差、黄赤道内外度、白道交周。关于冬至时间,据测定:至元十四年在十一月初九日夜半后八刻半,至元十五年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夜半后三十三刻,至元十六年在十一月四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半,至元十七年在十一月十五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半。这四年的冬至时间各比《大明历》中的冬至时间减十八刻。关于日出日没时间及昼夜长短,郭守敬等人的奏章中指出:《大明历》日入日没时间及昼夜长短,皆以汴京为准,现以大都为准,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没戌初二刻,昼长六十二刻,夜长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没申正二刻,昼长三十八刻,夜长六十二刻。
  至元十九年,王恂卒,这时新编历法已付诸实行。郭守敬将观测、推算的材料,分类整理,撰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至元二十三年(1286)郭守敬继任太史令,上表进呈天文、历书,计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二卷、《新测二十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离考》一卷。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说滦河自永平挽舟逆水而上,可至开平;有人说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派守敬去考察,实际上是滦河既不能行舟,泸沟亦不通航。守敬因而陈奏水利十一事。其中之一是:大都运粮河道,不用一亩泉旧道,而可别引北山白浮泉水,先向西而后折向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汇于积水潭,再向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到通州沿河设七闸,各闸相距一里多。闸上设闸门闸板,借以截断流水,便于行船。世祖看后大喜,令立即按规划进行。于是再设置都水监,使守敬主持该都水监的工作。又命丞相以下官员都携带工具去参加劳动,由守敬统一指挥。原来,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每岁若干万石,秋季多雨,运粮驴畜死者不可胜计。新河道开通后,不再陆运官粮了。至元三十年,世祖自上都至大都,路经积水潭,见满河船只首尾相连,十分高兴,题名为“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并令他以原职兼管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建议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坝河相接,且设闸于丽正门西,使船只能环城往来通行。但这一规划未能实现。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守敬受任为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大德二年(1298),召守敬至上都,商议开铁幡竿渠。守敬认为“山上洪水频年暴下,非修建宽五十或七十步的大渠堰不可”。执政者不愿多投工费,说守敬是夸大其词,把渠堰的宽度缩小三分之一。第二年大雨,山洪注下,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人畜屋舍,甚至几乎漫及行宫。成宗对宰相说“:郭太史真是神人,可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大德七年,诏朝廷内外官员,凡年满七十者,都可申请并批准退休,唯有守敬不许申请。从此以后,翰林、太史、司天官不退休,成为定制。
  延..三年(1316),郭守敬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岁。
  杨桓字武子,兖州人,自幼聪敏。读《论语》至《宰子昼寝章》,见孔子批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是无用之材,有所感悟,下定决心:一生除非有病,否则决不白昼睡觉。二十岁为本州郡儒生时,一些有名望的人交口称赞他。中统四年(1263),任济州教授,后由济州路教授升为太史院校书郎,奉皇帝之命撰写《仪表铭》、《历日序》,文辞典雅。世祖赐他楮币千五百缗,他推辞不肯接受。又升为秘书监丞。
  至元三十一年(1294),拜为监察御史。有人从木华黎曾孙硕德家中得到一颗玉玺,杨桓认识玉玺上的印文是“受天之命,既寿永昌”,肃然起敬地说:“这是历代传下来的国宝,丢失已久。令皇上晏驾,皇太孙登基,这玉玺又出现,此乃上天降祥瑞。”于是撰文叙述这块玉玺的来龙去脉,奉献于徽仁裕圣皇后。
  成宗即位,桓上疏陈奏当时应办的政务,共二十一事:一曰祭祀天地;二曰亲祭太庙备办四季祭品;三曰选任首相;四曰朝见群臣,询问当今政治之得失;五曰令儒臣按时向皇帝讲解经文;六曰设立太子学及各府州学校,教养学生;七曰表彰那些为国操劳成绩卓著的人;八曰规定礼服样式,借以区别贵贱;九曰讲求宫廷仪礼;十曰确定官吏编制,裁减多余之人;十一曰开辟财源,增加国库收入;十二曰访求精通音乐的人来制定宗庙祭礼的雅乐;十三曰国子监不可隶于集贤院;十四曰通过考试选拔来增补六部、寺、监及府、州、县的官员;十五曰增加朝廷内外官吏的俸禄;十六曰禁止父子、兄弟、奴婢相互告发;十七曰规定婚姻财礼;十八曰禁止用官钱做生意;十九曰恢复杖刑,借以区别罪过之轻重;二十曰对中统以前的郡县官吏加以优待;二十一曰各地政治要从本地民俗出发。成宗对这些建议均予以采纳。
  不久,杨桓又升为秘书少监,参加修纂《大一统志》。任期届满,回归兖州,将资产全让予弟杨楷,为乡里所称赞。大德三年(1299),召为国子司业,但未到任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六岁。
  桓为人宽厚,孝顺父母,博览群书,尤精于篆文,著有《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等书,大抵是阐发许慎的文字学,而意义更加深刻。这些书皆流行于世。
  

元史浏览月榜 元史全文 >

  1. 表·卷三
  2. 列传·卷九十六
  3. 本纪·卷七
  4. 志·卷十六
  5. 本纪·卷四十一
  6. 列传·卷三十一
  7. 志·卷三十七
  8. 本纪·卷六
  9. 本纪·卷二十一
  10. 列传·卷六十三

元史最受喜欢章节 元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九十七
  2. 列传·卷九十六
  3. 列传·卷九十五
  4. 列传·卷九十四
  5. 列传·卷九十三
  6. 列传·卷九十二
  7. 列传·卷九十一
  8. 列传·卷九十
  9. 列传·卷八十九
  10. 列传·卷八十八
  11. 列传·卷八十七
  12. 列传·卷八十六
  13. 列传·卷八十五
  14. 列传·卷八十四
  15. 列传·卷八十三

猜你喜欢的元史故事 元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