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卫肤敏 刘珏 胡舜陟 沈晦 刘一止(弟宁止) 胡交修 綦崇礼
  卫肤敏,字商彦,华亭人。以上舍生登宣和元年进士第,授文林郎、南京宗子博士,寻改教授。六年,召对,改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命假给事中贺金主生辰。肤敏奏曰:"彼生辰后天宁节五日,金人未闻入贺,而反先之以失国体,万一金使不来,为朝廷羞。请至燕山候之,彼若不来,则以币置境上而已。"帝可其奏。既至燕,金贺使果不至,遂置币而返。七年,复假给事中以行,及庆源府,逢许亢宗还,语金国事,曰:"彼且大入,其势不可往。"肤敏至燕,报愈急,众惧不敢进,肤敏叱曰:"吾将君命以行,其可止乎?"即至金国,知其兵已举,殊不为屈。及将还,金人所答国书,欲以押字代玺,肤敏力争曰:"押字岂所以交邻国。"论难往复,卒易以玺。及受书,欲令双跪,肤敏曰:"双跪乃北朝礼,安可令南朝人行之哉!"争辨逾时,卒单跪以受。金人积不说,中道羁留且半年。
  至涿州新城,与斡离不遇,遣人约相见,拒之不可,遂语之曰:"必欲相见,其礼当如何?"曰:"有例。"肤敏笑曰:"例谓趋伏罗拜,此礼焉可用?北朝止一君耳,皇子郎君虽贵,人臣也,一介之使虽贱,亦人臣也。两国之臣相见,而用君臣之礼,是北朝一国有二君也。"金人气折,始曰:"唯所欲。"肤敏长揖而入。既坐,金人出誓书示之,肤敏却不视,曰:"远使久不闻朝廷事,此书真伪不可知。"因论用兵事,又以语折之,几复为所留。
  靖康初,始还,进三官,迁吏部员外郎。会高丽遣使来贺,命假太常少卿往接之。朝论欲改称宣问使,肤敏曰:"国家厚遇高丽久矣,今边事方作,不可遽削其礼,失远人心,愿姑仍旧。"乃复称接伴使。既至明州,会京师多难,乃便宜称诏厚赐使者,遣还。
  建炎元年,复命,自劾矫制之罪,高宗嘉赏。迁卫尉少卿。建议"两河诸郡宜降蜡书,许以世袭,使各坚守。陕西、山东、淮南诸路,并令增陴浚隍,徙民入城为清野计。命大臣留守汴京,车驾早幸江宁。"帝颇纳之。
  迁起居舍人,言:"前日金人凭陵,都邑失守,朝臣欲存赵氏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其他皆屈节受辱,不以为耻,甚者为敌人敛金帛,索妃嫔,无所不至,求其能诈楚如纪信者无有也。及金人伪立叛臣,僣窃位号,在廷之臣逃避不从及约寇退归位赵氏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其他皆委质求荣,不以为愧,甚者为叛臣称功德,说符命,主推戴之议,草劝进之文,无所不为,求其击朱泚如段秀实者无有也。今陛下践祚之初,苟无典刑,何以立国?凡前日屈节敌人,委质伪命者,宜差第其罪,大则族,次则诛,又其次窜殛,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又言:"今二帝北迁,寰宇痛心,愿陛下愈自贬损,不忘服雪,卑宫室,菲饮食,恶衣服,减嫔御,斥声乐,以至岁时上寿,春秋锡宴,一切罢之,虽飨郊庙亦不用乐。必俟两宫还阙,然后复常,庶几精诚昭格天地,感动人心。"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读,言:"行在颇兴土木之役,非所以示四方,乞罢筑承庆院、升旸宫。"又奏:"凡黜陟自中出者,皆由三省乃得奉行,或戾祖宗成宪者,皆许执奏。"时内侍李志道以赦恩复保庆军承宣使,添差入内都知,肤敏极论罢之。初,钦宗内侍昭庆军承宣使容机,围城中时乞致仕,高宗即位,命起之。肤敏言:"自古帝王未有求阉寺于闲退而用者。"遂寝。后父邢焕除徽猷阁待制,太后兄子孟忠厚显谟阁直学士。肤敏言:"非祖宗法。"焕寻换武职,忠厚自若。
  俄迁肤敏中书舍人,肤敏恳奏曰:"昔司马光论张方平不当参知政事,自御史中丞迁翰林学士。光言:‘以臣为是,则方平当罢;以臣为非,则臣当贬。今两无所问而迁臣,臣所未谕。’臣虽不肖,愿附于司马光。"又言:"事母后莫若孝,待戚属莫若恩,劝臣下莫若赏,今陛下顺太母以非法非所谓孝,处忠厚以非分非所谓恩,不用臣言而迁其官非所谓赏,一举而三失矣。"帝命宰相谕肤敏曰:"朝廷以次迁官,非因论事也。"肤敏犹不拜,居家逾月,及忠厚改承宣使,诏后族勿除从官,肤敏始拜命。又言:"中书根本之地,舍人所掌,不特演纶而已。"凡命令不合公议者,率封还之。
  会肤敏知贡举,有进士何烈对省试策,谬称"臣",谏官李处遁乞正考官卤莽之罪,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洞霄宫。或谓肤敏在后省论事,为黄潜善、汪伯彦所恶,故因事斥之。
  三年春,召赴行在。时帝次平江。肤敏入见,言及时事泣下,帝亦泣曰:"卿今宜知无不言,有请不以时对。"肤敏谢曰:"臣顷尝三为陛下言,扬州非驻跸之地,乞早幸江宁。今钱塘亦非帝王之都,宜须事定亟还金陵。"因陈所以守长江之策,帝善其言。翌日,再对,归得疾,然犹力疾扈跸至临安。俄除刑部侍郎,未拜,谒告归华亭就医,许之,迁礼部侍郎。
  初,肤敏久疾卧舟中,不能朝,时苗、刘之变,帝未反正,宰相朱胜非言于隆祐太后,以"肤敏称疾坐观成败,无人臣节"。及卒,始明其非伪云。年四十九,特赠大中大夫。子仲英、仲杰、仲循。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初游太学,以书遗中书舍人邹浩曰:"公始为博士论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谏省斥宫掖之非,远迁岭表,岂逆计祸福,邀后日报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窃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浩得书愧谢之。宣和四年,擢监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为尚书主客员外郎。

译文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七岁时能做文,参加太学考试,有关部门想举荐他具备孝、悌、睦、渊、任、恤、忠、和等八行,刘一止说:“品行是士人应该具备的。”不就。中进士及第,任越州教授。参知政事李邴推荐他任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初年,召任馆职,他大略说“:事情不能成功的,患在于不做,不患其困难,圣人不怕多难,通过难而图谋事情。如果不去做,而等待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这样的事吗?”高宗称赞他说得好。并且晓谕近臣认为他所言剀切符合治国之道,打算超擢使用,执政不乐,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主持两浙地区的省试,以科举考试刚刚改变,要得到精通时务的人,同列官员都恐怕没有这样的人。刘一止从中取出一份试卷说“:这位应该为第一名。”开启号码原来是张九成,众人皆叹服。
  迁任监察御史。上奏说:“天下治道,众多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坏而有余,君子虽多道则孤,小人虽少而势力容易蔓延,如不加以觉察,那小人伺机而入就会败坏朝政了。”又说“:陛下怜悯固有的弊端没有铲除,颓废的朝纲没有振兴,民困财竭,因此设立机构讲求研究,但没有听说有所施行,并有似是而非的议论欺骗陛下,说什么‘这样将失去人心’。所谓失去人心,必定是由于刑罚过于严苛,赋役过多,好坏不公,赏罚不明,如果这些都不存在,那么所失去的不过是小人之心,有什么弊病呢。”
  当时各种事情正处于草创时期,有关部门以吏所省记作为法度,官吏因此勾结为奸,刘一止说:“法令都在,官吏依然营私舞弊,况且一切听凭省记,想任官就引用任例,想夺官就引用夺例,任夺在他的嘴上,弊病能够胜数吗?请将省记之文刊定颁行,这样才能杜绝奸吏玩法受贿的弊端。”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过了一年才写成。
  秦桧请求设立修政局,刘一止说:“宣王内修政事,不过修明外御敌人的政事而已。现在所修的,不过是簿书狱讼、官吏选降、土木营建等事务,不见得是当务之急。”又说:“人才进用太快,任官有的不经过铨选,朝廷官员只进不出,外任官员虽有特殊才能,不被召用,不是军事而起复,都是侥幸之门没有堵塞的原故。请选用近臣中通晓财利的,仿效刘晏之法,沿海设置官司以制国用,在乡村设义仓以防备水旱灾害。增加监司权限。”后来他的意见多被采用。
  迁起居郎,上奏言事,高宗对他说:“你是由我亲自提拔的,从六察迁二史,祖宗时有几人?”刘一止拜谢说“:先朝只有张贗、李木兑两人。”并极力陈述堂吏宦官之害,执政扶植私党,没有忧国之心。次日被罢免,主管台州崇道观。
  召任祠部郎、知袁州,改任浙东路提点刑狱,任秘书少监,复任起居郎,擢任中书舍人兼侍讲。莫将被赐出身任起居郎,刘一止奏:“莫将因上书赞同和议,突然自太府丞到从班,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我原是同他同时任命,希望将我同他一起罢免。”朝廷没有回答。
  迁任给事中。有一人名徐伟达,曾经事奉张邦昌任郎官,这时被任知池州,刘一止说:“伟达既然出仕伪廷,今天又将一郡交给他,无以昭示天下。”孟忠厚请求担任郡守,刘一止说:“皇后亲属像孟忠厚这样学习文化的可以担任郡守,以后有援引此例的,又怎么能够拒绝呢?”汪伯彦知宣州入朝觐见,诏令因他是原元帅府旧人,特依照现任宰执给予俸禄,刘一止说:“汪伯彦误国之罪,天下共知,以郡守官职而俸禄等同执政,大概与他时不是待制而视同待制、不是两府而视同两府类似了。”高宗都因此废止。对显贵亲近的所有请求,即使是小事也争执不放。御史中丞廖刚对僚属说“:台官应当谏言的,都让刘君先说了。”
  居此官百余天,上奏不断,当权者开始忌恨他,上奏:“刘一止同周葵推荐吕广问,迎合李光。”刘一止被罢免,提举江州太平观。进为敷文阁待制。御史中丞何若上奏:“刘一止朋附李光,傲慢蔑视皇上。”刘一止被落职,罢祠。过了八年,请求告老还乡,复职,退休。秦桧死后,召他到朝廷,刘一止以病不能拜谢,极力推辞,进为直学士,退休。去世时八十三岁。
  刘一止淡泊寡欲,曾教诲他的儿子说“:我平生任官通达坎坷,听凭自然,不投机取巧,因此方寸之间自有乐地。”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做文不讲求纤刻,草拟制诰坦明有体,书诏一日数十都能按时办理,曾说:“训诰,是赏善罚恶之词,岂能过分溢美、怒邻骂坐而为呢?”他草拟的颜鲁公孙特命官制诰十分优美,高宗叹赏,亲自手书。诗词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阅读后说:“词语不是从人间得来的。”著有类稿五十卷。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