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七十

列传·卷一百七十

  汤璹 蒋重珍 牟子才 朱貔孙 欧阳守道
  汤璹,字君宝,浏阳人。淳熙十四年进士,调德安府学教授,转三省枢密院架阁,迁国子博士。时召朱熹为侍讲,未几辞归,朝廷从其请,予祠。璹上疏言:"熹以正学为讲官,四方颙望其有启沃之益。曾未逾时,辄听其去,必骇物论。宜追召熹还,仍授讲职。"疏上,不报。由是浸恶权相意,而璹之直声亦大闻于时。历礼部、驾部二郎官,出知常州,入为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卒。
  璹负直概,与韩侂胄、陈自强不合,故屡嗾言者中伤。璹生平奉祠闲居之日,多于扬历,其在礼曹,例掌三省奏记。临安大火,宁宗遇灾避正殿,中书三表请复,不许。璹属辞务持大体,不为阿曲,言者摭其语涉讪上,而朝廷实知其无他,故起复制词有"清风峻节"之语。璹尝择婿得蒋重珍,后举进士第一。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且论:"苞苴有昔所未有之物,故吾民罹昔所未有之害;苞苴有不可胜穷之费,故吾民有不可胜穷之忧。"迁秘书省正字,屡乞祠,以伯父丧予告,迁校书郎,辞,不可。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
  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傥以富贵之私视之,一言一动,不忘其私,则是以天下生灵、社稷宗庙之事为轻,而以一身富贵之所从来为重,不惟上负天命,以先帝圣母至于公卿百执事之所以望陛下者,亦不如此也。昔周勃今日握玺授文帝,是夜即以宋昌领南北军;霍光今年定策立宣帝,而明年稽首归政。今临御八年,未闻有所作为。进退人才,兴废政事,天下皆曰此丞相意,一时恩怨,虽归庙堂,异日治乱,实在陛下。焉有为天之子,为人之主,而自朝廷达于天下,皆言相而不言君哉?天之所以火宗庙、火都城者殆以此。
  臣所以痛心者,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他有变故,何所倚仗,陛下自视,不亦孤乎?昔史浩两入相,才五月或九月即罢,孝宗之报功,宁有穷已,顾如此其亟,何哉?保全功臣之道,可厚以富贵,不可久以权也。
  上读之感动,授宝章阁,主管云台观,则告吏部,不受贴职禄,不愿贴职恩。
  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端平初入对,上五事,且曰:"隐蔽君德,昔咎故相,故臣得以专诋权臣;昭明君德,今在陛下,故臣以责难君父。"乞召真德秀、魏了翁用之,帝谓之曰:"人主之职无它,惟辨君子小人。"重珍对曰:"小人亦指君子为小人,此为难辨。人主当精择人望,处之要津,正论日闻,则必知君子姓名、小人情状矣。"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迁著作佐郎。

译文

  欧阳守道,字公权,另一字迂父,吉州人。起初名叫欧阳巽,他自己认为改名去考科举不妥当,每逢祭祀时一定称欧阳巽。欧阳守道从小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他没有老师,在学问上他自己很努力学习。同乡的人请他担任自己孩子的老师,主人偷着看到他每次在学堂吃肉时,他都偷着回家把肉送给母亲,主人就替他用两个容器装好肉赶紧送给他母亲,他才肯吃肉食,邻居妇女、儿童没有不为他叹息和感动的。欧阳守道不到三十岁,就以自己的德行成为乡里间儒者的宗师。江万里为吉州知州,欧阳守道参加乡试,江万里只对他另眼相看。
  淳祐元年(1241)欧阳守道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在朝廷上奏对时,他说“:国事的成功和失败在于宰相,人才的减少和增加在于台谏。从前掌管国家的人厌恶规谏,负责劝谏的人怀疑自己触犯了当权的人,等他们罢官后,人们共同认为他们不是人才。有的人迎合当时的宰相,对宰相阿谀逢迎,十分殷勤,也有的人痛恨乖巧奸诈,对错误和过失也是得过且过,以至于忠直和奸邪不能辨别,提升和罢免官员没有章法。”决定进士名次时,徐俨夫排在第一位,徐俨夫握着欧阳守道的手站起来说:“我的名次在您之上,使我感到羞愧,您的文章未尝不在我之上啊。”欧阳守道被授予雩都主簿。
  欧阳守道遭母丧,他为母亲守孝期满后,调任为赣州司户,他在赣州呆了十年,后来江万里建成白鹭洲书院,首先请欧阳守道为学生讲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请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守道第一次给学生讲课,就阐明了孟氏端正人心,继承三圣的学说,学习的人都心悦诚服。族人欧阳新和自己的儿子欧阳必泰先在长沙客居,听说欧阳守道来了,就前去拜访他,开始他们还不认识,见面后他们谈话都能互相契合,欧阳守道就向吴子良请求,对欧阳新给予优礼,请他为岳麓书院讲书。欧阳新讲《礼记》中“上天降下符合时气的雨、山川出现云”一章,欧阳守道站起来说“:长沙自己有仲齐这样的人,我为什么到这来。”仲齐,是欧阳新的字。第二年,欧阳新去世,欧阳守道十分悲痛,亲自为他写墓志铭,又在掌权的人面前推荐欧阳新的儿子欧阳必泰。吴子良代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的职位,欧阳守道又回到吉州。
  乡里有位丧父的张某,在父亲死后一周年准备举行祭祀礼时,他的舅舅因事诉讼他,他被投到监狱里,使张某不能祭祀父亲,张某的舅舅要求他买自己的土地埋葬父母。欧阳守道听说这件事后,叹着气说:“我只痛惜这个儿子不能去哭祭父亲啊,但只痛惜又能怎么样?”第二天欧阳守道把这事报告给县令说:“这不是人心所能想到的,在将要举行祭礼时而去逼迫他,阻挠安葬死去的人而耽误他,舅舅这样,是在自己吃自己的肉。请让这个儿子出来,等他祭祀完父亲再回到狱中。”县令马上放出了张某。张某的舅舅诬陷欧阳守道,欧阳守道也不替自己申辩。转运使包恢替他向朝廷请求回家祭祀。江万里入朝担任国子祭酒,推荐欧阳守道为史馆检阅,欧阳守道应召试馆职,被授予秘书省正字。
  安南国王陈日照传王位给他的儿子,请求朝廷封他为太上国王,皇上把这个请求交给大臣们讨论。欧阳守道说:“太上的称号,是汉高帝用来尊奉他父亲的,历朝都没有改变,如果赐封陈日照为太上国王,不合适。南越的尉佗曾经自称‘蛮夷大长老’,这符合南夷的事。《礼》中说,一方诸侯之长自称‘天子之老’,士大夫辞官退休称‘老’,自称也叫‘老’。从蛮夷方面讲,有尉佗称‘老’的先例;从中国来讲,也有一方诸侯之长和辞官退休称‘老’的源头。汉代也有老上单于的称号,把‘太’改成‘老’没有损害。或者去掉‘上’字留下‘太’字,称太王的则有古公,三太、三少,太宰、少宰,所以‘太’与‘少’是有区别的。称父亲为太,那么儿子就是少。从尊的方面称太,则有太后、太妃、太子、太孙;从卑的方面称太,则有太史、太卜、太祝、乐太、师太,‘太’字,本来是上下通用的。”当时欧阳守道脚患病,没能议论到底。
  欧阳守道被升为校书郎兼景宪府教授,升为秘书郎,在百官轮次奏对时,他说“:陛下要想做到家家富裕,人人丰足,一定要让朝内外的群臣百姓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讲求利,然后才能达到目的。要改变只讲求利的风气,只能从自身做起。用勤俭教化群臣百姓,但他们不做勤俭的事,陛下就只能不建高大的宫殿、在饮食上简单和平常;用廉洁教化群臣百姓,但他们不做廉洁的事,陛下就只有对那些难得到的东西不看重,不储藏那些没有好处的东西。”欧阳守道因讲政事得失被罢官。欧阳守道徒步走出钱塘门,只带了两箱书而已。理宗的遗诏传来,欧阳守道和他的弟子们相视痛哭,书僮、仆人也都很悲哀。咸淳三年(1267),皇上特下诏旨给他管理宫观的闲职。皇上下诏让大臣们推举贤能的人才,少傅吕文德推举了九十六人,其中有欧阳守道。欧阳守道为添差通判建昌军,他用书感谢宗庙明堂说“:史书称赞大将军不推荐读书人,现在大将军推荐读书人了。而我凭什么能得到大将军的推荐呢?我曾经有幸蒙受皇恩被召用,提升为馆职,以后或许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能的废人,只因巴结权贵才被推荐的,这对国家不利,所以我宁可解除职务,愿意仍旧领朝廷给的管宫观的俸禄,这就足够了。”欧阳守道升为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说书兼权都官郎官。他在为皇帝讲读时,都结合当时的政务,皇上为此也很激动。欧阳守道升为著作郎,他去世,他的家一贫如洗。
  欧阳守道的哥哥和嫂子都死得早,他们的儿子欧阳演五岁多,而且常有病,欧阳浚生下才几个月,欧阳守道三十岁还没成家,没有哺乳孩子的能力,他就日夜抱着两个孩子哭,邻里们都可怜他们。欧阳演长大后,出去不知到了什么地方,欧阳守道哭着在田野里寻找,始终没找到,因此他三年不吃肉,失去欧阳演的痛苦折磨他一生。吉州有位贤德的郡守但大家怨恨他,说了很多诬陷他贪污的话,郡守被交给常平使者处治。恰好天大旱,人们祈雨,欧阳守道说:“不用祈祷了,雨神,是唐代的郡守吴侯。冤屈没有比前任郡守大的,冤屈不伸,那么吴侯对祈雨的人也有话回答了。一个妇人的冤屈,或许还要大旱三年,郡守的冤屈,灾害也不能小啊。”欧阳守道反复讲了一千多句这种话,有的人就嘲笑他,欧阳守道仍然不动摇,不知疲倦地对来祈雨的人说,郡守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欧阳守道著有《易故》、文集。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