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五十四

列传·卷一百五十四

  楼钥 李大性 任希夷 徐应龙 庄夏 王阮 王质 陆游 方信孺 王柟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铨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为敕令所删定官,修《淳熙法》。议者欲降太学释奠为中祀,钥曰:"乘舆临辛,于先圣则拜,武成则肃揖,其礼异矣,可钧敌乎?"
  改宗正寺主簿,历太府、宗正寺丞,出知温州。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丞相周必大心善之。
  光宗嗣位,召对,奏曰:"人主初政,当先立其大者。至大莫如恢复,然当先强主志,进君德。"又曰:"今之网密甚矣,望陛下轸念元元,以设禁为不得已,凡有创意增益者,寝而勿行,所以保养元气。"
  除考功郎兼礼部。吏铨并缘为奸,多所壅底。钥曰:"简要清通,尚书郎之选。"尽革去之。改国子司业,擢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代言坦明,得制诰体,缴奏无所回避。禁中或私请,上曰:"楼舍人朕亦惮之,不如且已。"刑部言,天下狱案多所奏裁,中书之务不清,宜痛省之。钥曰:"三宥制刑,古有明训。"力论不可。会庆节上寿,扈从班集,乘舆不出。已而玉牒、圣政、会要书成,将进重华,又屡更日。钥言:"臣累岁随班,见陛下上寿重华宫,欢动宸极。嘉王日趋朝谒,恪勤不懈,窃料寿皇望陛下之来,亦犹此也。"又奏:"圣政之书,全载寿皇一朝之事。玉牒、会要足成淳熙末年之书,幸速定其日,无复再展,以全圣孝。"于是上感悟,进书成礼。
  试中书舍人,俄兼直学士院。光宗内禅诏书,钥所草也,有云:"虽丧纪自行于宫中,而礼文难示于天下。"荐绅传诵之。迁给事中。乞正太祖东向之位,别立僖祖庙以代夹室,顺祖、翼祖、宣祖之主皆藏其中,祫祭即庙而飨。从之。
  朱熹以论事忤韩侂胄,除职与郡。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不报。赵汝愚谓人曰:"楼公当今人物也,直恐临事少刚决耳。"及见其持论坚正,叹曰:"吾于是大过所望矣。"
  宁宗受禅,侂胄以知阁门事与闻传命,颇有弄权之渐,彭龟年力攻之。侂胄转一官,与在京宫观,龟年除待制,与郡。钥与林大中奏,乞留龟年于讲筵,或命侂胄以外祠。龟年竟去,钥迁为吏部尚书,以显谟阁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知婺州,移宁国府,罢,仍夺职。告老至再,许之。
  侂胄尝副钥为馆伴,以钥不附己,深嗛之。侂胄诛,诏起钥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时钥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入朝,陛楯旧班谛视钥曰:"久不见此官矣。"时和好未定,金求韩侂胄函首,钥曰:"和好待此而决,奸凶已毙之首,又何足恤。"诏从之。
  赵汝愚之子崇宪奏雪父冤,钥乞正赵师召之罪,重蔡琏之诛,毁龚颐正《续稽古录》以白诬谤。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同知,进参知政事。位两府者五年,累疏求去,除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辞,进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嘉定六年薨,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
  钥文辞精博,自号攻愧主人,有集一百二十卷。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其先积中,尝为御史,以直言入元祐党籍,始家豫章。大性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因参选,进《艺祖庙谟》百篇及公私利害百疏。又言:"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命赴都堂审察,仅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辨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实录,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
  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添差通判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实晋义乌间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劾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迁大宗正丞兼仓部郎,寻改工部。
  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杨方相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臣所以为之寒心也。"
  孝宗崩,光宗疾,未能执丧。大性复上疏言:"今日之事,颠倒舛逆,况金使祭奠当引见于北宫素帷,不知是时犹可以不出乎?《檀弓》曰:‘成人有兄死而不丧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盖言成人畏子皋之来方为制服,其服子皋为之,非为兄也。若陛下必待使来然后执丧,则恐贻讥中外,岂特如成人而已哉。"迁军器少监,权司封郎,提举浙东常平,改浙东提刑兼知庆元府。召为吏部郎中,四迁为司农卿。明年,兼户部侍郎。
  出知绍兴府,甫一岁,召为户部侍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移知福州,又移知江陵,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讥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前官虚羡,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左选为之一清。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民持赀入市,有终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泉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寻迁兵部。
  时金国分裂,不能自存,有举北伐之议者,大性上疏以和战之说未定,乞令朝臣集议,从之。寻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引疾丐祠,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李氏自积中三世官于朝,父子兄弟相师友,而大性与弟大异、大东并跻从列,为名臣云。
  任希夷,字伯起,其先眉州人。四世祖伯雨为谏议大夫,其后仕闽,因家邵武。希夷少刻意问学,为文精苦。登淳熙三年进士第,调建宁府浦城簿。从朱熹学,笃信力行,熹器之曰:"伯起,开济士也。"
  开禧初,主太常寺簿,奏:"绍熙以来,礼书未经编次,岁月滋久,恐或散亡,乞下本寺修纂。"从之。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谓:"周惇颐、程颢、程颐为百代绝学之倡,乞定议赐谥。"其后惇颐谥元,颢谥纯,颐谥正,皆希夷发之。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史弥远柄国久,执政皆具员,议者颇讥其拱默。寻提举临安洞霄宫,薨,赠少师,谥宣献。
  徐应龙,字允叔。淳熙二年第进士,调衡州法曹、湖南检法官。潭获劫盗,首谋者已系狱,妄指逸者为首,吏信之,及获逸盗,治之急,遂诬服。吏以成宪谳于宪司,应龙阅实其辞,谓:"首从不明,法当奏。"时周必大判潭州,提刑卢彦德不欲反其事,将置逸盗于死,应龙力与之辨。先是,彦德许应龙京削,至是怒曰:"君不欲出我门邪?"应龙曰:"以人命傅文字,所不忍也。"彦德不能夺,闻者多其有守,交荐之。
  改秩,知瑞州高安县。吕祖俭言事忤韩侂胄,谪死高安,应龙为之经纪其丧,且为文诔之。有劝之避祸者,应龙曰:"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熹贻书应龙曰:"高安之政,义风凛然。"主淮西机宜文字,知南恩州。
  陈自强当国,乃旧同舍,应龙丐雷州而去。召监都进奏院,迁国子博士、守工部员外郎,进户部侍郎,迁国子司业兼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守秘书少监兼权工部侍郎。
  时金主徙汴,应龙言:"金人穷而南奔,将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敌,尤为可虑。"兼侍讲,言:"人主不能尽知天下人材,当责之宰相;宰相不能尽知天下人材,当采之公论。李吉甫为相,号称得人,而三人之荐,乃出于裴垍之疏。"
  迁吏部侍郎,进刑部尚书兼侍读。应龙在讲筵,多指陈时政。一日读吴起为卒吮疽事,应龙奏:"起恤士卒如此,故能得其死力。今军将得以贿迁,专事掊克,未免多怨。"上惊曰:"债帅之风,今犹未除邪?"宰相史弥远闻而恶之,免侍读。未几,兼太子詹事。会景献太子薨,请老,上不许,徙吏部尚书,以焕章阁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嘉定十七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肃。
  子荣叟,官至参知政事,谥文靖;深叟,官终将作监丞;清叟,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各有传。
  庄夏,字子礼,泉州人。淳熙八年进士。庆元六年,大旱,诏求言。夏时知赣州兴国县,上封事曰:"君者阳也,臣者君之阴也。今威福下移,此阴胜也。积阴之极,阳气散乱而不收,其弊为火灾,为旱蝗。愿陛下体阳刚之德,使后宫戚里、内省黄门,思不出位,此抑阴助阳之术也。"
  召为太学博士。言:"比年分藩持节,诏墨未乾而改除,坐席未温而易地,一人而岁三易节,一岁而郡四易守,民力何由裕?"迁国子博士,召除吏部员外郎,迁军器监,太府少卿。出知漳州,为宗正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寻权直学士院兼太子侍读。时流民来归,夏言:"荆襄、两淮多不耕之田,计口授地,贷以屋庐牛具。吾乘其始至,可以得其欲;彼幸其不死,可以忘其劳。兵民可合,屯田可成,此万世一时也。"
  试中书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左谕德,言:"今战守不成,而规模不定,则和好之说,得以乘间而入。今日之患,莫大于兵冗。乞行下将帅,令老弱自陈,得以子若弟侄若婿强壮及等者收刺之,代其名粮。"上曰:"兵卒子弟与召募百姓不同,卿言是也。"除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与祠归。嘉定十年卒。
  王阮,字南卿,江州人。曾祖韶,神宗时,开熙河,擒木征;祖厚,继辟湟、鄯;父彦傅,靖康勤王:皆有功。阮少好学,尚气节。常自称将种,辞辩奋发,四坐莫能屈。尝谒袁州太守张栻,栻谓曰:"当今道在武夷,子盍往求之。"阮见朱熹于考亭,熹与语,大说之。登隆兴元年进士第。

译文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1163),楼钥参加礼部考试,有关部门以为他的文章文辞奇伟瑰丽,打算列为第一名,由于他的策论中偶尔触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明皇帝,得到旨令置于末等。楼钥投书感谢各位考官,考官胡铨称赞楼钥说:“真是翰林才也。”考试教官,楼钥出任温州州学教授,拜官敕令所删定官,受令编修《淳熙法》。议者想将太学释奠礼降为中祀,楼钥以为不妥,他说“:陛下亲自临幸,对于先圣则拜,对于武成则肃揖,礼仪不同,怎么可以同等对待呢?”
  楼钥改任宗正寺主簿,历迁太庙、宗正寺丞,离京任温州知州。属县乐清县境内流传方腊变乱将再次发生,县令逮捕了几位散布谣言的人,押送至州府。楼钥说:“处治他们则没有获罪的理由,释放他们则会继续制造谣言惑众。”楼钥将为首者治罪,又将散布谣言者驱逐出境,民心这才稳定。宰相下文书询问原因,楼钥回答说:“苏洵曾说:‘有乱之形,无乱之实,这就叫将乱。不可因为会有乱而着急,不可因为无乱而放松警惕。’”丞相周必大认为很好。
  光宗即位,召见楼钥,楼钥奏道“:人君为政之初,应当先树立大政。当前最大的政治莫如恢复国土,然而应当首先坚持人君的意志,增进君德。”又说:“现在法网甚为严,请陛下深切怀念百姓,以设立禁令为不得已,凡有立意提出增加禁令的,停止而不实施,这样才能保养国家元气。”
  楼钥官拜考功郎兼礼部。典选者在官员选拔时乘机为奸,使很多人遭到阻滞。楼钥说:“简明切要清通,是尚书郎的人选。”将弊病全部革除。楼钥改任国子司业,升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代言坦明,合制书体,封还不合规定章奏无所回避。宫中有人私自请托,光宗说:“楼舍人我亦害怕他,不如罢了。”刑部奏言,天下案例大多上奏裁定,中书职责不清,应当忍痛减少它。楼钥说“:宽恕三次处刑,古来已有明训。”极力论述不可。会庆节祝寿,扈从云集,皇帝拒不出来接见。不久玉牒、圣政、会要等已撰成书,将要进奉重华宫,又一再改变日期。楼钥说“:我历年与大家一起,看见陛下至重华宫祝寿,欢声震动宇内。嘉王每天上朝拜谒皇上,坚持不懈,我料定寿皇盼望陛下前去,也是如此。”又奏:“圣政之书,全都是记载寿皇一朝之事。玉牒、会要足以完成淳熙末年之书,请尽快定下日期,不要再往后推延,以保全皇上孝子美名。”于是光宗醒悟,进书成礼。
  楼钥任中书舍人,不久兼直学士院。光宗内禅诏书,就是楼钥所起草的,文中称“:即使自己在宫服丧,仍于礼文难以向天下人交代。”缙绅互相推荐,到处传颂。楼钥升任给事中。请求纠正太祖东向位置,另外建僖祖室用来代替夹室,顺祖、翼祖、宣祖神位都可以放在里面,礻合祭即于僖祖庙中合祭。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朱熹因为论事得罪了韩..胄,被任命到外地做官。楼钥上书说“:朱熹是博学之士,皇上怜悯他年纪大,站着讲经不方便,不如让他掌管京城内宫观,仍让他修史,等到春季天气暖和,再让他返回讲经。”奏书呈上没有答复。赵汝愚曾对人说“:楼公是当今的一个人物,只是担心他临事不能刚强处置。”等到他看到楼钥坚决坚持自己的看法,赞叹说:“楼公此举,大出我的所料。”
  宁宗受禅继承帝位,韩..胄因为任知..门事参与传达命令,逐渐窃弄权力,作威作福,彭龟年极力攻击他。结果韩..胄官升一级,主管在京宫观,彭龟年官拜待制,离开京城去地方任知州。楼钥与林大中都上奏,请求留下彭龟年任经筵官,或者让韩..胄出外主管宫观。彭龟年最后还是被贬离京,楼钥升为吏部尚书,以显谟阁学士身份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不久,楼钥被起用为婺州知州,改任宁国府知府,后罢免仍被削夺官职。楼钥再三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得到了准许。
  韩..胄曾以楼钥为馆伴副使,因为楼钥不附会自己,深深怀恨他。韩..胄被杀,宁宗下诏起用楼钥为翰林学士,升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当时楼钥已年过七十,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超过常人,命官任职的谕旨刚传下,楼钥立即献上文书,使院吏惊讶不已。楼钥上朝,执盾于皇帝侧身的旧班侍卫仔细观看他后说:“很久不见这位大臣了。”当时宋金和议没有确定,金人索要韩..胄的人头,楼钥说“:和议等这个而议定,已死奸凶之头,又有什么怜悯的。”宁宗下诏同意。
  赵汝愚之子崇宪上奏为父亲雪冤,楼钥请求治理赵师召之罪,诛蔡琏,烧毁龚颐正所著《续稽古录》,消除谤言。楼钥官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任同知,进位参知政事。在两府职五年,多次上疏请求离职,宁宗任他为资政殿学士、太平州知州,楼钥拒不接受任命,进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嘉定三年(1210)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赠官少师,谥号“宣献”。
  楼钥所著文章既精亦博,自号攻愧主人。有文集一百二十卷。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十二岁就能做诗、写文章,荫补登上仕郎之位。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正好位居其次,秦桧大怒,以致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因为这个原因陆游被秦桧嫉妒。秦桧死后,开始赴任福州宁德主簿,因为有人推荐,任命为敕令所删定官。
  当时杨存中掌握禁军很久了,陆游极力陈说不合适,皇上认为他的意见很好,于是罢免杨存中。朝中贵人有买北方的珍奇玩物进贡的,陆游上奏说:“陛下以‘损’作为斋名,除经典书籍笔墨外,都摒除不用,小臣不体会圣上的心意,于是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求严加禁止。”
  陆游应皇上的诏令而说“:不是宗室外戚,即使实在有功劳,不得加上王爵称号。近来有以师傅之职兼任殿前都指挥使,又有以太尉之职兼任..门事,渎乱了名份、礼制,乞求加以订正。”陆游被升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陆游被升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推荐陆游善于做词、写文章,熟悉典故,皇上召见陆游,皇上说:“陆游努力学习早已有所闻,发表的言论也切合事理。”于是赐予他进士出身。陆游入朝对话,说“:陛下刚即位,正是明申诏令以示臣下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应取其特别颓丧、出格的事,当众抛弃。”
  宋金和议将签成,陆游又写信报告二府说“:江左从吴国以来,没有舍弃建康到他地建都。皇上驻扎临安是出于权宜之策,形势不稳定,运送粮饷不方便,又濒临海上通道,担心受到意外的袭击。一旦结盟、定下誓约以后,行动就有所拘束。今天应当与金协约,建康、临安都是皇上驻扎的地方,北使来朝拜,或者到建康,或者到临安,为此,我们得以有空余时间建都立国,他们也不会怀疑我们。”
  当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集权植私党,迷惑圣上明察,你到今天不说,他日将不能去除他们了。”张焘立即转告皇上,皇上责问这些话的来历,张焘回答来自陆游。皇上大怒,让陆游离朝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改为隆兴府通判。有人说陆游勾结台谏,鼓吹是非,极力劝说张浚发兵,不得回朝。过了很久,陆游任夔州通判。
  王炎宣抚川、陕,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为王炎陈述进取策略,认为经略中原必须从长安开始,夺取长安必须从陇右开始。应当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吴王..子吴挺代父掌兵,非常骄傲放纵,把所有的财物用以交结士人,屡次因为小过而误杀人,王炎不敢把他怎么样。陆游请求以吴..之子吴拱代替吴挺。王炎说“:吴拱胆怯而缺少智慧,遇到敌人必败。”陆游说“:如果吴挺遇敌,怎能保证他不失败。如果他立有战功,更加难以驾驭了。”等到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开始得到验证。
  范成大统帅蜀,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字结交,不拘泥于礼节,人们讥笑他们颓放,因此自号放翁。后来陆游历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水灾,陆游上奏说“:拨义仓粮赈济,令诸郡发粮给百姓。”皇上召他回朝,给事中赵汝愚驳斥他,于是陆游被派去管理祠观。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路过皇宫,与陛下告辞,皇上告诉他说:“严陵山水美处,公事之余,可以亲自前往游览赋咏。”皇上再次召见他,说:“你的文笔善于无穷回旋,不是他人可以比的。”任命为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1190),陆游升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1202),因为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完成,皇上诏令陆游暂代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之职,免去上朝请安,不久陆游兼秘书监。绍熙三年,书完成;于是提升他为宝章阁待制,以此职退休。
  陆游才气超人,尤其擅长于诗。晚年再次出山,替韩..胄撰写《南园阅古泉记》,被人们议论、讥讽。朱熹曾说:“他的才能太高,经历太浅,恐怕被有权力的人所牵连,不能保全他的晚节。”这是有先见之明啊。嘉定二年(1209),陆游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他才华出众,未成年时就能写文章,周必大、杨万里见到后都感到很惊讶,认为是个奇才。方信孺以父亲方崧卿恩荫进入仕途,补为番禺县尉。盗贼抢劫海商,方信孺接到报案后,带领人马前往追捕。盗贼正聚在一起分赃,见有人来,惶恐万分,纷纷想登舟逃跑。方信孺已派人将盗贼使用的船只运走,于是盗贼束手被擒,无一人漏网。
  韩..胄倡议北伐,诸将希望开战以取得军功,边地战火不断。朝廷不久后悔对金用兵,金人同样厌战,于是派韩元靓出使宋廷,都督府也一再派壮士致书金人,然而都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朝廷近臣举荐方信孺,认为他适合出任金国,于是方信孺从萧山县丞被召至京师,命以出使之事。方信孺问“:我方首开战火,金人假若追问首谋是谁,该怎样回答呢?”韩..胄听后惊惶不安。方信孺假以朝奉郎、枢密院检详文字,充任枢密院参谋官,携带督师张岩书信前往金军元帅府。
  方信孺来到濠州,金军元帅纥石烈子仁将他投入监狱,卫兵手持刀刃将四面把住,断绝供给柴火及饮用水,并以五事相要挟。方信孺说:“遣返战俘,归还岁币可以做,交出战争首谋者,自古无此先例,称藩、割地,则不是做臣子的所忍说的。”纥石烈子仁大怒,对方信孺说:“你难道不想活着回国吗?”方信孺针锋相对地说:“我在受命出使离开国门时,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金帅对方信孺无可奈何,只好将他放行。
  方信孺来到汴京,拜见金廷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后,来到传舍下榻。完颜宗浩派传令兵来到旅店,坚持议和五项条件,并且说:“称藩、割地有成例可循。”方信孺对传令兵说“:早先靖康年间仓卒割让三镇,绍兴时因为太母去世暂且接受屈辱,今日难道可以援引为成例吗?这事不仅微臣不敢言说,就是行府也不敢上奏皇帝。我要求面见贵朝丞相判决。”金朝传令兵将方信孺带去见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坐在幄帐中,四周布满卫士,接见方信孺,他威胁说“:不接受五项条件,就将立即南下。”方信孺对金人提出的五项条件逐条辩驳,毫不屈服。完颜宗浩大声叱骂:“前日兴兵挑起战火,今日却要求议和,这是为什么呢?”方信孺回答说“:前日兴兵复仇,为江山社稷;今日屈己求和,为天下生灵。”完颜宗浩无言以对,只好将给宋廷的回信交给方信孺,并且说:“和谈还是继续作战,等下次来再决定。”
  方信孺返回朝廷,将金人要求向皇帝禀报。皇帝下诏让侍从、两省、台谏官讨论,如何答复金人。经过大臣议论,议定同意遣还战俘,惩罚首谋,增加岁币五万,决定再次派遣方信孺出使金国。其时宋廷叛将吴曦已被忠义军士诛杀,金人失去了宋军内应,气焰快尽,然而却依然坚持初议。方信孺说“:本朝认为增加岁币,已经是卑颜屈膝了,况且是涉及名份的称藩及割地呢?若要追究是非曲直,本朝兴兵时间在去年四月,贵国遗书引诱吴曦则是在去年三月,时间在我朝兴兵之前,贵朝理亏。如以势力强弱来讲,贵军攻占了滁州、濠州,我方也占领了贵国泗州、涟水。你们夸耀胥浦桥之胜,我方亦取得了凤凰山大捷。你们说我们不能攻下宿州、寿州,你们围攻庐州、和州、楚州,果真能攻克吗?你们所提五项条件我们已同意三条,你们仍不接受我方主张,大不了再度开战了。”
  金人看到方信孺忠厚诚恳,于是说:“割地之议暂且缓一缓,只是称藩不从,两国之间当以叔为伯,岁币之外另加犒师银钱。”方信孺坚决拒绝,不肯答应。完颜宗浩无计可施,于是秘密与朝廷议定和约。方信孺返回朝廷复命,随后又被差派充任通谢国信所参谋官,携带朝廷国书及同意给予通谢钱百万缗口信抵达汴京。完颜宗浩改变前说,对方信孺未能委婉地禀告金人的要求很恼怒,于是让人将誓书交给方信孺,内有“诛杀禁锢”之语。方信孺见后不为所动,传令兵对方信孺说“:这事不是犒师钱可以了结的。”另外还提出了些名目。方信孺说:“岁币数目不能再增加,所以以通谢钱为名充代。现在你们得此求彼,得寸进尺,我只有死而已。”传令者回答说:“不会的,丞相打算留您在此。”方信孺说:“留在这是死,辱没君命回去后也是死,不如现在就死在这儿。”碰巧四川地区宋军攻取大散关,金人更加不安。
  方信孺回到朝廷,奏道:“金人所提有五件事情,割让两淮地区,此其一;增加岁币数量,此其二;犒劳金军将士,此其三;索还归正人,此其四;其五微臣不敢说。”韩..胄再三追问,直至大声训斥,方信孺这才慢慢地回答说“:他们想要太师您的头。”韩..胄听后大怒,将方信孺贬官三级,临江军居住。
  方信孺自春天至深秋,三次往返于宋金间,出使金国,舌战强敌,金人无计可施,然而怒其不屈,和议最终未能成立。不久,朝廷改以王木冉出使金国,订立和议,增加岁币,将首谋者斩首送给金廷,都是以前方信孺坚决拒绝接受的条款。王木冉上奏朝廷说:“方信孺舌战敌酋,在其刚强固执不易交谈时使之屈服,信孺面对困难,我王木冉面对的事情容易些。我每次与金人见面,金人一定会问方信孺今在何处,公论所推崇,即使是敌人也不能掩饰。”于是皇帝下诏,放松对方信孺的管制,允许他自由活动。
  不久,方信孺被起用为韶州知州,历任淮东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出任真州知州时,方信孺沿北山筑石堤蓄水,延绵二十里,很多人不知道筑堤的目的。后来金人来犯,迫近仪真,守城将领打开水柜击退敌人,城镇得以保全,免遭金兵蹂躏。山东刚内附朝廷,方信孺说:“豪杰不能以虚名驾驭,武夫不可以弱势镇压,应当选择有威信的重臣,率领数万强兵,在山东设立幕府,以主制客,以重驭轻,则可以包容山东,固守江北,而两河地区尽在监督之下。”方信孺因此获罪,降官三级,又一次奉祠闲居,此后又恢复了官职。
  方信孺生性豪爽,视金钱如粪土,花钱如流水,所到之处,高朋满座。出使金国时,年仅三十岁。不久因触怒权贵被罢官返乡,营造居室在山涧,放任自在,赋诗饮酒。后来家产花完,宾客更少,方信孺不久也就逝世了。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