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明史 > 列传·卷七十三

列传·卷七十三

  李敏(叶淇) 贾俊(刘璋) 黄绂 张悦(张蓥) 佀钟 曾鉴 梁璟(王诏) 徐恪李介(子昆) 黄珂 王鸿儒 丛兰 吴世忠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以蓟州饷道经海口,多覆溺,建议别开三河达蓟州,以避其险,军民利之。
  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再任湖广。历山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骑出没塞下,掩杀守墩军,敏伏壮士突擒之。修治垣堑,敌不敢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诏以左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二十一年改督漕运,寻召拜户部尚书。
  先是,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转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至是,并请畿辅、山西、陕西州县岁输粮各边者,每粮一石征银一两,以十九输边,依时值折军饷,有余则召籴以备军兴。帝从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由敏始也。崇文门宣课司税,多为势要所侵渔。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御史陈瑶斥敏聚敛,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贵戚请隙地及鹰房、牧马场千顷,敏执不可,事得寝。
  当宪宗末,中官、佞幸多赐庄田。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敏请召佃,亩科银三分,帝从之,然他庄田如故也。会京师大水,敏乃极陈其害,言:“今畿辅皇庄五,为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三百三十有二,为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皇庄始正统间,诸王未封,相闲地立庄。王之藩,地仍归官,其后乃沿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必皇庄。请尽革庄户,赋民耕。亩概征银三分,充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权要庄田,亦请择佃户领之,有司收其课,听诸家领取。悦民心,感和气,无切于此。”时不能用。
  南京御史与守备太监蒋琮相讦,御史咸逮谪,而琮居职如故。敏再疏力争,皆不听。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为遣医视疗。已,复力请,乃以叶淇代,诏敏乘传归。未抵家卒。赠太子少保,谥恭靖。
  敏生平笃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时,筑室紫云山麓,聚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及巡抚大同,疏籍之于官,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无雅乐,以敏奏得颁给如制云。
  叶淇,字本清,山阳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石亨谮之下吏,考讯无验,出为武陟知县。成化中累官大同巡抚。孝宗立,召为户部侍郎。弘治四年代李敏为尚书,寻加太子少保。哈密为土鲁番所陷,守臣请给其遗民廪食,处之内地,淇曰:“是自贻祸也。”寝其奏。奸民献大名地为皇庄,淇议归之有司。内官龙绶请开银矿,淇不可。帝从之。已,绶请长芦盐二万引,鬻于两淮以供织造费。淇力争,竟不纳。
  淇居户部六年,直亮有执,能为国家惜财用。每廷议用兵,辄持不可。惟变开中之制,令淮商以银代粟,盐课骤增至百万,悉输之运司,边储由此萧然矣。九年四月乞休,归卒。赠太子太保。
  从子贽,进士,历官刑部右侍郎,以清操闻。
  贾俊,字廷杰,束鹿人。以乡举入国学。天顺中,选授御史。历巡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南畿,所至有声。
  成化十三年,自山东副使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镇七年,军民乐业,召为工部右侍郎。二十一年奉敕振饥河南。寻转左,数月拜尚书。时专重进士,举人无至六卿者,俊独以重望得之。及孝宗践阼,尚书王恕、李敏、周洪谟、余子俊、何乔新,都御史马文升,皆一时民誉,俊参其间,亦称职。
  诸王府第、茔墓悉官予直,而仪仗时缮修。内官监欲频兴大工,俊言王府既有禄米、庄田,请给半直;仪仗非甚敝,不得烦有司;公家所宜营,惟仓库、城池,余皆停罢。帝报可。弘治四年,中官奏修沙河桥,请发京军二万五千及长陵五卫军助役。内府宝钞司乞增工匠。浙江及苏、松诸府方罹水灾而织造锦绮至数万匹。俊皆执奏,并得寝。
  工部政务与内府监局相表里,而内官监专董工役,职尤相关。俊不为所挠,工役大省。太庙后殿成,加太子少保。足疾,致仕。诏许乘传归,给夫廪如制。逾年卒。
  俊廉慎,居工部八年,望孚朝野。
  代之者刘璋,字廷信,延平人。天顺初进士。历官中外有声。居工部,亦数有争执,名亚于俊。
  黄绂,字用章,其先封丘人。曾祖徙平越,遂家焉。绂登正统十三年进士,除行人,历南京刑部郎中。刚廉,人目之曰“硬黄”。大猾谭千户者,占民芦场,莫敢问,绂夺还之民。
  成化九年,迁四川左参议。久之,进左参政。按部崇庆,旋风起舆前,不得行。绂曰:“此必有冤,吾当为理。”风遂散。至州,祷城隍神,梦若有言州西寺者。寺去州四十里,倚山为巢,后临巨塘。僧夜杀人沉之塘下,分其资。且多藏妇女于窟中。绂发吏兵围之,穷诘,得其状,诛僧毁其寺。仓吏倚皇亲乾没官粮巨万,绂追论如法,威行部中。历四川、湖广左、右布政使。奏闭建昌银矿。两京工兴,湖广当输银二万,例征之民,绂以库羡充之。荆王奏徙先垄,绂恐为民扰,执不可。
  二十二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劾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铎、王琮等抵罪,计捕奸豪张纲。申军令,增置墩堡,边政一新。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亟豫给三月饷,亲为拊循。会有诏毁庵寺,绂因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及绂去,多携子女拜送于道。
  弘治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言官以绂进颇骤,频有言。帝不听,就改左都御史,焚差历簿于庭曰:“事贵得人耳,资劳久近,岂立官意哉。”绂历官四十余年,性卞急,不能容物。然操履洁白,所至有建树。六年乞休,未行卒。

译文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御史职。天顺初年,李敏奉英宗之命安抚平定贵州的少数民族。任务完成后,回到京师,以巡按御史职巡视京畿。由于苏州运粮饷道途经海口,船多翻沉,李敏建议另开河道直达苏州,以避海路之险,军民觉得十分便利。
  成化初年,李敏在有力者的推荐下,越级提拔为浙江按察使。后调任湖广按察使,并历任山西、四川左、右布政使。成化十三年(1477),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边塞。当时外敌骑兵出没塞下,骚扰杀害驻防守军,李敏挑选一批壮士潜伏在城堡上,采取突袭的方式擒获了来犯敌人。李敏还督修边墙壕堑,加强防御,从此外敌不敢轻易来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又过了四年,李敏因病回家休养。当时,河南发生大饥荒,李敏上疏条列救荒事宜。皇帝下诏让李敏以左副都御史职巡抚保定等府县,二十一年,改任漕运总督,不久升任户部尚书。
  此前,李敏在大同,见到来自山东、河南的转运粮饷者,他们路途遥远,耗费巨大,于是李敏命人进行会计核算,除每年需要的粮食供应外,其他饷粮改为输送银两。百姓轻便易带,而边关将士也得以有余钱置办军装,军民两便。至此,并请畿辅、山西、陕西州县每年输送边粮者,每粮一石折征银一两,以十分之九输边,并依时价折算军饷,有余银就招商购粮以作军储,皇帝表示同意。自此北方春秋二税都折银两,这件事是自李敏开始的。崇文门宣课司税,大多为权势之人所侵吞。李敏根据马文升的谏言请增设御史专门监视崇文门税课事。御史陈瑶指斥李敏聚敛,李敏两次上疏请求辞职。皇帝好言慰留。贵戚请空地及鹰房、牧马场千顷,李敏坚执不同意,事才作罢。
  宪宗末年,宦官、佞幸多得赐庄田,这些人得罪之后,一般都辞去庄田,罪情严重的剥去其庄田,然而并没有交百姓耕种。李敏请招佃耕种,每亩征税银三分,皇帝同意,然而其他庄田依然如故。逢京师发生大水灾,李敏就极力陈述利害,说:“畿辅现有皇庄五所,占十一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田三百三十二所,占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作为管庄的庄头,他们恃势夺人牲畜、田产,伤人性命,侮辱妇女,百姓为之痛心,这是灾异发生的原因。皇庄始于正统间,那时因诸王没有封藩,就据空闲地设立庄田。诸王去藩地后,庄田仍归官府,后代沿袭这种做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必另设皇庄,请尽数革去庄户,让百姓佃耕,每亩一概征税银三分,用作后宫的各项开支。这样虽无皇庄之名,却有充足的财用之效。至于权贵政要诸人的庄田,也请选择佃户领种,由专门机构课税,然后由庄田拥有者到专门机构去领取田税。如此可能愉悦民心,化解矛盾,再没有比这更有效的办法了。”建议并没有采用。
  南京御史与守备太监蒋琮相互攻击责难,御史都被逮捕贬谪,而蒋琮依然在位。李敏两次上疏谏争,都不听。弘治四年(1491),得病请求退休,孝宗派御医为他治病。不久,又力请退休,于是以叶淇代为户部尚书,下诏李敏由公车送归,未到家乡就病死了。赠太子少保,谥号恭靖。
  李敏生平注重德行,所得的官禄赐赠都给兄弟、故旧。在乡隐居时,于紫云山下建读书堂,收集图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巡抚大同时,他将书室献给官府,皇帝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没有雅乐,李敏奏请朝廷,如制颁给等。
  叶淇,字本清,山阳县人。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授予御史职务。天顺初年,权臣石享在皇帝英宗那儿说了叶淇的坏话,叶淇被送交有关部门审理,但调查审讯并没有获得他违法的证据,叶淇被贬为武陟知县。成化中年,渐次升为大同巡抚。孝宗即位,召叶淇为户部侍郎。弘治四年(1491),叶淇接替李敏为户部尚书,不久加太子少保衔。当时发生了吐鲁番攻陷哈密的事件,边防官员请求给哈密遗民衣食供应,并将他们安置于内地。叶淇说“: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停止了这项奏疏。不法之徒献纳大名田地为皇庄,叶淇谏议将这些田地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宦官龙绶请开银矿,叶淇不同意,孝宗听从了叶淇的意见。不久,龙绶又请求长芦盐引票二万引,在淮南淮北两地出卖,以供应宫廷织造费用。叶淇极力谏争,孝宗竟没有接受。
  叶淇执掌户部六年,正直信实而有原则,能够为国家节约财政开支。每次朝廷议论用兵,叶淇总是持不同意的态度。叶淇还改变了由商人输粮于边的开中之制,命令淮地商人输银代粮,盐税骤然增至百万两,并将盐课税全部交给运输部门,边粮储备因此大为减少。弘治九年(1496),叶淇请求退休,归家去世,朝廷封赠他为太子太保。
  黄绂,字用章,其远祖为封丘人。曾祖父时迁到平越,遂定居于此。黄绂荣登正统十三年(1448)的进士榜,授行人官职,接着官任南京刑部郎中。黄绂为人刚正廉洁,人们送他一个雅号,称为“硬黄”。当时有一个特别奸猾的谭千户,他强占百姓芦场,人们不敢追究,黄绂却断然将其夺回发还原主。
  成化九年(1473),黄绂调任四川布政司左参议。若干年后,升任左参政。一次巡查部属到崇庆,突然有旋风起于轿前,坐轿不能前行。黄绂说:“此间必有冤情,我当为之申理。”旋风于是散去。来到州城,他祈祷城隍神,晚上梦中似有人说州西寺事。该寺离州四十里,倚山而建,寺后有一巨大的池塘。寺中的和尚常在夜间杀人,并沉尸于塘中,瓜分被劫掠来的财物。而且还藏纳妇女于寺内洞窟之中。黄绂获得情报后,立即调遣官吏兵卒包围了寺院,在一番追根究底的审讯之后,获得了寺中和尚为非作歹的事实,于是诛杀了寺内和尚,并捣毁了这座寺院。有一个掌管仓库的官吏,倚仗皇亲的权势贪污粮达万石之多,黄绂发现后按法律条文追论其罪,黄绂因此威名大振。黄绂历任四川、湖广左、右布政使。他奏请关闭建昌银矿。在南北两京的维修工程中,湖广当供应白银二万两,按成例这些银两由百姓分摊,但黄绂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动用府库的羡余钱支付。荆王奏请迁徙先祖坟墓,黄绂担心侵扰百姓,坚决不同意。
  成化二十二年(1486),黄绂升任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地区,他弹劾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铎、王琮等人的违法行为,并将他们付之刑律。还用计捕获大奸之人张纲。并严申军令,增建墩台、城堡,边地防备为之一新。黄绂在边塞见士卒的妻子衣不蔽体,叹息说:“边防健儿家贫至此,我有何脸面居其上位?”他即刻预支三个月的兵饷,亲自抚慰士卒。正值皇帝有诏毁除庵寺,黄绂趁此机会将尼姑尽数裁汰,并将她们配给无妻的壮士。等黄绂离开边塞时,他们多带子女跪在道边相送。
  弘治三年(1490),黄绂官任南京户部尚书。言官因黄绂提升太快,频繁进言,弘治皇帝并不接受,改任黄绂为左都御史,孝宗在庭中当众焚毁履历簿,说:“任事贵在得到合适的人选,按资历功劳的远近大小授官,并不是朝廷设官的本意。”
  黄绂历任官职四十余年,性情急躁,缺乏宽容。然而操行廉洁,所到之处,均有建树。弘治六年(1493),请求退休,未及起程就辞世而去。
  侣钟,字大器,郓城人。成化二年(1466),考中进士。授予御史职务,巡视两淮盐务。在任浙江巡按后回京,负责处理各道的奏章文书。宦官汪直暗示侣钟弹劾大臣马文升,侣钟不同意,于是汪直在宪宗面前进谗言,侣钟遭受廷杖的责罚。后来因都御史王越的推荐,侣钟升为大理寺丞,不久调任为右少卿。
  北方游牧部族入侵大同,朝廷讨论派遣大臣巡视保定等府,于是命侣钟负责此项工作。几个月后,侣钟升任为右副都御史,继续巡抚这一地区。河间府濒海地方的民地被权势之家侵占,侣钟夺地还民。后来,朝廷召侣钟回刑部任右侍郎之职。侣钟母亲去世,他租赁漕运船只运母亲灵柩南归。督理漕运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侣钟被逮捕下狱。适逢此时当权者正在排挤朝臣尹..等,而侣钟与尹..是同乡,因此侣钟被贬官二级,降为曲靖知府。后改任徽州知府,不久又入京城任大理寺左少卿。
  弘治三年(1490),侣钟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苏州、松江诸府,致力于救荒赈民。不多时,朝廷召侣钟任户部侍郎总督仓场事务,随即又改任吏部侍郎。十一年,调任为右都御史。两年之后,晋升为户部尚书。
  弘治十五年(1502),侣钟向皇帝报告天下收支的结算情况时说“:衡常收入的赋税,因益蜀免而渐渐减少;日常支出的费用,因请开恩赏赐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所以收入不足以应付支出。正统以前军政费用节省,百姓仅输纳国家法定的赋税标准。自景泰年间至今,支出费用日益扩大,正额之外不断加征。河南、山东的边饷供应,浙江、云南、广东的杂办名色,均为过去所无。民众困穷已甚,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了。过去四方丰收,边境不调拨粮饷,州县贫民也无流离迁徙之苦。现今国家仓库已无储备,皇室的储藏也已穷竭,而浮食浮费日益增加。请陛下忧心于此,大力加以减损裁节,并命朝廷诸臣共同探讨增加收入的措施。”孝宗于是下令朝臣讨论此事。朝臣在一番议论后,奏上十二条应对办法,其中罢除传奉冗官,裁汰宫廷滥收的军匠,清理腾骧四卫的冒名勇士,停止寺观的斋醮,减省内侍、画工、番僧的供应费用,禁止王府和织造监过度地乞取盐引,命令有司征收庄田的田租,这些都是权贵佞幸之辈所不满意的。因此奏疏留在宫中数月不予批复,侣钟于是又上疏奏请。上奏终于批复,有关内容同意施行,但事关权贵佞幸利益者竟未获批准。
  有奸商投依外戚张鹤龄,请求将长芦旧引票十七万免予追纳盐课,每张引票纳银两五分,再另外如数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盐,听其贩卖,孝宗同意。后来不法之徒援此成例,请乞两淮盐场旧盐引至一百六十万,侣钟等人坚执不同意,孝宗不予理睬。此后,盐法坏乱,奸人横行江湖,官府无能为力。
  东厂特务揭发侣钟的儿子侣瑞接受贿赂,侣钟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孝宗命以驿车快捷送归。正德时,刘瑾搜集侣钟在户部任职时的“差错”,以致受到三次罚俸的处分。又过了几年,侣钟病逝。
  

明史浏览月榜 明史全文 >

  1. 列传·卷四十二
  2. 列传·卷一百零三
  3. 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4. 志·卷二十八
  5. 列传·卷一百零九
  6. 志·卷二十四
  7. 志·卷二十三
  8. 列传·卷一百五十七
  9. 本纪·卷二十四
  10. 列传·卷一百六十六

明史最受喜欢章节 明史全部章节 >

  1. 附录·明史表
  2. 列传·卷二百二十
  3. 列传·卷二百一十九
  4. 列传·卷二百一十八
  5. 列传·卷二百一十七
  6. 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7. 列传·卷二百一十五
  8. 列传·卷二百一十四
  9. 列传·卷二百一十三
  10. 列传·卷二百一十二
  11. 列传·卷二百一十一
  12. 列传·卷二百一十
  13. 列传·卷二百零九
  14. 列传·卷二百零八
  15. 列传·卷二百零七

猜你喜欢的明史故事 明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