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后汉书 > 卷六十九 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下

卷六十九 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下

  绍子谭 刘表
  谭自称车骑将军,出军黎阳。尚少与其兵,而使逢纪随之。谭求益兵,审配等又议不与。谭怒,杀逢纪。
  曹操度河攻谭,谭告急于尚,尚乃留审配守鄴,自将助谭,与操相拒于黎阳。自九月至明年二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操将围之,乃夜遁还鄴。操军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谭谓尚曰:“我铠甲不精,故前为曹操所败。今操军退,人怀归志,及其未济,出兵掩之,可令大溃,此策不可失也。”尚疑而不许,既不益兵,又不易甲。谭大怒,郭图、辛评因此谓谭曰:“使先公出将军为兄后者,皆是审配之所构也。”谭然之。遂引兵攻尚,战于外门。谭败,乃引兵还南皮。
  别驾王脩率吏人自青州往救谭,谭还欲更攻尚,问脩曰:“计将安出?”脩曰:“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曰‘我必胜若’,如是者可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愿塞耳勿听也。若斩佞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横行于天下。”谭不从。尚复自将攻谭,谭战大败,婴城固守。尚围之急,谭奔平原,而遣颍川辛毘诣曹操请救。
  刘表以书谏谭曰:
  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荡,彝伦攸斁 。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虽楚魏绝邈,山河迥远,戮力乃心,共奖王室,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绝吾好,此孤与太公无贰之所致也。功绩未卒,太公殂陨,贤胤承统,以继洪业。宣奕世之德,履丕显之祚,摧严敌于鄴都,扬休烈于朔土,顾定疆宇,虎视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何悟青蝇飞于竿旌,无忌游于二垒,使股肱分成二体,匈膂绝为异身。初闻此问,尚不谓然,定闻信来,乃知阏伯、实沈之忿已成,弃亲即仇之计已决,旃旆交于中原,暴尸累于城下。闻之哽咽,若存若亡,昔三王、五伯,下及战国,君臣相弑,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亲戚相灭,盖时有之。然或欲以成王业,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谓逆取顺守,而徼富强于一世也。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
  昔齐襄公报九世之仇,士匄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义,君子称其信。夫伯游之恨于齐,未若太公之忿于曹也;宣子之臣承业,未若仁君之继统也。且君子违唯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忘先人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哉!蛮夷戎狄将有诮让之言,况我族类,而不痛心邪!
  夫欲立竹帛于当时,全宗祀于一世,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若冀州有不弟之慠,无惭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今仁君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昆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敖。然庄公卒崇大隧之乐,象敖终受有鼻之封。愿捐弃百疴,追摄旧义,复为母子昆弟如初。今整勒土马,瞻望鹄立。
  又与尚书谏之,并不从。
  曹操遂还救谭,十月至黎阳。尚闻操度河,乃释平原还鄴。尚将吕旷、高翔畔归曹氏,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以子整娉谭女以安之,而引军还。
  九年三月,尚使审配守鄴,复攻谭于平原。配献书于谭曰:
  配闻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便于行。愿将军缓心抑怒,终省愚辞。盖《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忠臣死君命。苟图危宗庙,剥乱国家,亲疏一也。是以周公垂涕以蔽管、蔡之狱,季友歔欷而行叔牙之诛。何则?义重人轻,事不获已故也。昔先公废黜将军以续贤兄,立我将军以为嫡嗣,上告祖灵,下书谱牒,海内远近,谁不备闻!何意凶臣郭图,妄画蛇足,曲辞谄媚,交乱懿亲。至令将军忘孝友之仁,袭阏、沈之迹,放兵抄突,屠城杀吏,冤魂痛于幽冥,创痍被于草棘。又乃图获鄴城,许赏赐秦胡,其财物妇女,豫有分数。又云:“孤虽有老母,趣使身体完具而已。”闻此言者,莫不悼心挥涕,使太夫人忧哀愤隔,我州君臣监寐悲叹。诚拱献以听执事之图,则惧违《春秋》死命之节,诒太夫人不测之患,损先公不世之业。我将军辞不获命,以及馆陶之役。伏惟将军至孝蒸蒸,发于岐嶷,友于之性,生于自然,章之以聪明,行之以敏达,览古今之举措,睹兴败之征符,轻荣财于粪土,贵名位于丘岳。何意奄然迷沈,堕贤哲之操,积怨肆忿,取破家之祸!翘企延颈,待望仇敌,委慈亲于虎狼之牙,以逞一朝之志,岂不痛哉!若乃天启尊心,革图易虑,则我将军铺匐悲号于将军股掌之上,配等亦当敷躬布体以听斧锧之刑。如又不悛,祸将及之。愿熟详凶吉,以赐环玦。
  谭不纳。
  曹操因此进攻鄴,审配将冯礼为内应,开突门内操兵三百余人。配觉之,从城上以大石击门,门闭,入者皆死。操乃凿堑围城,周回四十里,初令浅,示若可越。配望见,笑而不出争利。操一夜浚之,广深二丈,引漳水以灌之。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饿死者过半。尚闻鄴急,将军万余人还救城,操逆击破之。尚走依曲漳为营,操复围之,未合,尚惧,遣阴夔、陈琳求降,不听。尚还走蓝口,操复进,急围之。尚将马延等临阵降,众大溃,尚奔中山。尽收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及衣物,以示城中,城中崩沮。审配令士卒曰:“坚守死战,操军疲矣。幽州方至,何忧无主!”操出行围,配伏弩射之,几中。以其兄子荣为东门校尉,荣夜开门内操兵,配拒战城中,生获配。操谓配曰:“吾近行围,弩何多也?”配曰:“犹恨其少。”操曰:“卿忠于袁氏,亦自不得不尔。”意欲活之。配意气壮烈,终无和桡辞,见者莫不叹息,遂斩之。全尚母妻子,还其财宝。高F8B5以并州降,复为刺史。

译文

  (刘表)
  刘表传,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是鲁恭王的后代。刘表身高有八尺多,容貌温和,体态魁梧。他与同郡的张俭等人一道被人诽谤议论,称为“八顾”。皇帝下诏书逮捕党人加以治罪,刘表逃走没被捉住。党禁解除以后,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召为佐吏。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叙,诏书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当时长江以南同宗族结为贼寇的很多,袁术的部队又驻守鲁阳拦住道路,刘表无法到达荆州,于是只身骑马进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一同商议对策。刘表对蒯越说:“同宗族结成的盗贼虽然多但大家并不归附,如果被袁街利用,灾难必然来临。我想征兵,担心结合不起来,得采用什么计策?”蒯越回答说:“治理太平的时候就以仁义为先,治理战乱的时候就首先要用权变的计谋。军队不在人多,重要的是得到合适的人才。袁术骄傲而且没有谋略,同族聚成的盗贼大多贪婪残暴。其中有我平时供养的人,要是派人告诉他们好处,他们必定率领部众过来。您杀掉其中残暴的人,任用其中有才能的人,您的声威和恩德一旦树立,人们就会用襁褓背负着孩子来投奔您。兵众聚集,人们归附,南部占领江陵,北部守住襄阳,荆州所辖八郡用一道檄文就可平定。袁公路即使来到,也无能为力了。”刘表说:“对。”于是要蒯越派人去招诱同族聚成的盗贼的头目,来的有十五个人,将他们全部杀掉并且出其不意攻取他们的部众。祇有江夏的盗贼张虎、陈坐聚集人马占据襄阳城,刘表派蒯越与庞季前去晓谕二人,他们才投降。长江以南全部平定。许多太守县令听到刘表的威名,不少人解下印绶离去。刘壶于是在塞区整治军队,用以观察时局的变化。
  袁术与其堂兄袁绍有隔阂,而且袁绍同刘表相结交,所以袁术同孙坚南北联合袭击刘表。刘表战败,孙坚接着包围襄阳。正好刘表的部将黄祖前来援救,孙坚被流箭射中而死,剩下的人全都退走了。到李催等人进入长安,冬天,刘表派使者向天子进贡。李催任命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他为成武侯,持天子符节,作为自己的援助力量。
  建安元年,骠骑将军张济从关中逃奔南阳,顺道进攻穣城,被飞箭射中而死。荆州的官员部属都来庆贺。刘表说:“张济由于窘迫而来,主人没有以礼相待,造成交战,遣不是我的想法,我接受吊唁而不接受庆贺。”派人接收张济的部队,士兵们听了很高兴,于是都归顺了刘表。三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领零陵、桂阳三个郡背叛刘表,刘表派军队围攻,打败了张羡,平定了这些地区。这样刘表拓展的地区很广,南部和五岭相接,北部拥有汉Jl[,方圆有几千里,披甲的战士有十多万。起初,荆州的民情容易骚扰,加上四方到处震动恐惧,寇贼猖獗,所以处处动荡不安。刘表召唤劝导有方,武力和安抚协调并用,盗贼中奸恶狡猾的老贼更是为他出力,万里之内全部削平,无论年老的年少的对他都心悦诚服。关西、兖州、豫州的学者文人来投奔的有几千人,刘表给予安抚周济,这些人都得到资助周全。于是刘表建立学校,广泛访求身怀儒术的人,像綦母阖、宋忠等人撰成《五经》章句,称为后定。刘表爱护百姓,供养士人,从容守住荆州。
  曹操和袁绍在官度互相对峙时,袁绍派人要求援助,刘表答应了,但没派兵去,也不增援曹操,而且想静观天下的变化。从事中郎南阳人韩嵩、别驾刘先劝说刘表: “现在豪杰互相较量,两个强有力的人互相对峙,天下的关键在您身上。若是想有所作为,趁着他们疲惫时起兵,遣是可行的办法;如果不想这样,一定得选择合宜的措施,怎么能够拥有十万军队,坐观他人的成败,别人要求援助而不去援救,见到贤明的人又不愿归顺呢!这样,两方的怨恨一定集中到您身上,恐怕您不可能得到中立了。曹操善于用兵,而且贤明杰出的人大多投奔曹操,这种形势一定能击败袁绍,而后调动部队攻向长江、汉水一带,恐怕将军抵抗不了。眼下最好的办法,不如将整个荆州归顺曹操,曹操必然看重感激将军,您可以长久地享有福禄地位,传给后代,这是万分完善的计策。”蒯越也造么劝刘表。但刘表迟疑不决,就派韩嵩到曹操那裹观望虚实。刘表对韩嵩说:“现在天下不知道谁能平定,但曹操拥戴天子定都许县,您替我去看看虚实。”韩嵩回答说:“据我看以曹公的贤明,一定能够实现统一天下的心愿。将军如果想归顺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犹豫不决,我到京师,天子送给我一个官职,我的推辞没被同意,那我就成了天子的大臣、将军过去的部下。在天子身边就为天子尽忠,不再为您献身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刘表认为他害怕出使,强迫他去。到许县以后,天子果然任命韩嵩为侍中、零陵太守。回来以后,韩嵩极力称赞天子和曹操的恩德,劝说刘表派儿子入侍。刘表大怒,认为韩嵩怀有二心,就陈列军队,辱骂韩嵩,准备杀他。韩嵩面不改色,慢慢讲述临走时说过的话。刘表的妻子蔡氏知道韩嵩的贤德,劝阻了刘表。刘表仍然怒火未息,就拷问打死了韩嵩的随行人员。刘表了解到韩嵩没有其他意图,衹将他囚禁而已。
  六年,刘备从袁绍那裹来投奔荆州,刘表厚待刘备,与他结交,但不能用他。十三年,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表,未到荆州。八月份,刘表背上生恶疮而去世。刘表在荆州近二十年,家中没有多余的积蓄。
  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起初,刘表认为刘琦相貌长得像自己,非常喜欢他,后来为刘琮娶后妻蔡氏的侄女为妻,蔡氏于是喜欢刘琮而讨厌刘琦,刘表每天都听到诋毁刘琦称赞刘琮的话。刘表深深宠幸后妻,所以每次都相信接受这些话。另外,刘表的妻弟蔡瑁和外甥张允一并被刘表重用,他们又同刘琮要好。刘琦感觉自己不安全,曾经同琅邪人诸葛亮商量保住自己的办法。诸葛亮开始不回答。后来两人一起登上高楼,接着刘琦就要人拿走梯子,他对诸葛亮说:“今天顶上见不着天,下面见不着地,话从您口中说出就进了我的耳朵,您可以讲了吗?”诸葛亮说: “您没有看到申生在国内反而危险,重耳居住国外反而安全吗?”刘琦心中感悟,暗中谋划出去的办法,正好刘表部将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杀死,刘琦就要求接任这个职位。
  到刘表病重时,刘琦回来探视疾病。由于刘琦素性仁慈孝顺,张允等人害怕他见到刘表以后两人动了父子之情,刘表重新有让他继位的意思,就对刘琦说:“将军命令您统理江夏,这责任至关重大。现在您丢下部众擅自前来,一定会受到怒责。破坏父亲的兴致,加重他的疾病,这不合孝敬的道理。”于是将他挡在门外,不让他见到刘表。刘琦流着眼泪离去,许多人听到后都为之伤叹。这样就以刘琮继位。刘琮以诸侯印授给刘琦,刘琦发怒,将印摔到地上,准备藉奔丧发难。恰好曹操大军到达新野,刘琦逃奔江南。蒯越、韩嵩以及东曹掾傅巽等人劝说刘琮归顺投降曹操。刘琮说:“现在与各位拥有整个楚国的地盘,保住先君的事业,用来观望天下局势,为什么不可以呢?”傅巽说:“反叛和归顺存在重要的原则,强大和弱小存在确定的形势。以人臣的身份去同天子对抗,这是悖逆之道;凭藉刚刚创成的楚地去抵挡中央大国,必定危险;为了刘备而同曹公敌对,不值得。这三方面都是短处,而想以此抵挡王师的兵锋,这是必然灭亡的道路。将军自己估计同刘备相比怎样?”刘琮说:“我不如他。”傅巽说:“如果凭刘备的能力都不足以抵挡曹公,那么即使拥有整个楚地也不能保住自己。要是刘备足以抵挡曹公,那么刘备不会在您手下了。希望将军不要怀疑。”
  等到曹操的军队到达襄阳,刘琮以整个荆州请求投降,刘备奔往夏口。曹操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他为列侯。蒯越等十五人被封为侯。接着曹操将韩嵩从囚牢中放出来,由于他的名望很高,所以对他特别以礼相待,要他列举品评荆州的人才好坏,他所推举的都被提拔任用。任命韩嵩为大鸿胪,以朋友相处的礼节对待他。任命蒯越为光禄勋,刘先为尚书令。起初,刘表同袁绍结交,侍中从事邓义加以劝阻,刘表不听,邓义藉口生病告退,在刘表活着时一直没有做官,曹操任命他为侍中。其他人不少都做到大官。
  曹操后来在赤壁战败,刘备上书推举刘琦做荆J.ItN史。第二年去世。
  论曰:袁绍最初由于豪放侠义得到许多人,于是心怀称雄为霸的意图,天下凡能当兵上阵高举大旗的人,全都打着袁氏的名义。及至到战场上同敌人决战,勇悍的人就为他拚命;帷幄中深谋远虑,有智识的人就会为他尽心筹划。他所凭藉的条件是多么强大啊!韩非说:“凶狠刚猛而不温和,对于错误一意孤行而喜欢争强斗胜,轻视嫡妻所生的儿子而看重庶出的儿子,逭可以说是灭亡的征兆。”刘表的道德没有超出其他人,但想躺着收取上天的命数,仿效三分天下,这简直像木偶人一样地愚蠢。
  赞曰:袁绍容貌宽宏雅致,刘表也算忠厚长者。一个在黄河以北称雄,一个在中原的南部逞强。汉水的战船密得像鱼群一样连贯,冀州的战马多得像云层一样聚合。由此想窥伺图谶,问鼎王位,里祀上天,类祭社神,虽然说出于天意,但也凭藉人的信义。自恃强大的人少有成功,坐着清谈的人能指望什么?在嫡子和宠爱之间抉择不定,所以造成身败名裂,事业覆灭。
  

后汉书浏览月榜 后汉书全文 >

  1. 卷八十四 列传·南蛮西南夷列传
  2. 卷八十六 列传·西域传
  3. 卷六 列传·邓寇列传
  4. 卷三十九 列传·郭陈列传
  5. 卷十五 志·五行三
  6. 卷七十二 列传·酷吏列传
  7. 卷八十 列传·方术列传下
  8. 卷十 志·天文上
  9. 卷三十 列传·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10. 卷三十一 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后汉书最受喜欢章节 后汉书全部章节 >

  1. 卷三十 志·舆服下
  2. 卷二十九 志·舆服上
  3. 卷二十八 志·百官五
  4. 卷二十七 志·百官四
  5. 卷二十六 志·百官三
  6. 卷二十五 志·百官二
  7. 卷二十四 志·百官一
  8. 卷二十三 志·郡国五
  9. 卷二十二 志·郡国四
  10. 卷二十一 志·郡国三
  11. 卷二十 志·郡国二
  12. 卷十九 志·郡国一
  13. 卷十八 志·五行六
  14. 卷十七 志·五行五
  15. 卷十六 志·五行四

猜你喜欢的后汉书故事 后汉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