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赵尔巽
赵尔巽 [清代]
赵尔巽(1844年7月8日—1927年9月3日),字公让,号次珊,别号无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市)人,一说山东莱州人,祖籍山东蓬莱,清末民初政治家、改革家。
赵尔巽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民部尚书、盛京将军、江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扰辛亥革命。 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不久辞职。民国三年(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 民国十四年(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时人尊其为“次帅”“赵次帅”“赵制军”。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享年83岁。
清末,赵尔巽历任数个地方重镇的封疆大吏,在任职期间不遗余力地推进吏治、军制、财政、社会、教育、警务、狱制等多方面的新政改革。任户部尚书时,在变通捐税,筹措经费,整顿盐厘,改革币制等多方面颇有建树。但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力图维护清廷统治,受人诟病。
赵尔巽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民部尚书、盛京将军、江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扰辛亥革命。 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不久辞职。民国三年(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 民国十四年(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时人尊其为“次帅”“赵次帅”“赵制军”。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享年83岁。
清末,赵尔巽历任数个地方重镇的封疆大吏,在任职期间不遗余力地推进吏治、军制、财政、社会、教育、警务、狱制等多方面的新政改革。任户部尚书时,在变通捐税,筹措经费,整顿盐厘,改革币制等多方面颇有建树。但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力图维护清廷统治,受人诟病。
介绍
早年经历道光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1844年7月8日),赵尔巽生于铁岭的一个官宦世家。
同治六年(1867年),赵尔巽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赵尔巽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之后历任国史馆协修官、湖北乡试副考官、福建道监察御史、镶白旗官学管学官、广东道监察御史等清要职位。
光绪十年(1884年)7月10日,入值军机处的左宗棠上折举荐曾纪泽为两江或闽浙总督。两天后,赵尔巽上折参劾左宗棠此举与体制不合。赵尔巽在参折中说,曾纪泽已为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属朝廷高官,而不应由左宗棠保举,以免将来有朋党的隐患。赵尔巽还要求朝廷对左宗棠提出批评,并撤销此前将曾纪泽“交军机处存记”的奖励。他还联合日讲起居注官盛昱、右庶子锡钧等一起弹劾醇亲王奕譞,认为奕譞不宜参与军机事务。
平步青云
光绪十二年至十四年(1886—1888年),赵尔巽历任贵州石阡府、贵阳府知府。
光绪十九年(1893年),赵尔巽升任贵东兵备道。
光绪二十年(1894年),赵尔巽被提拔为安徽按察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赵尔巽迁为陕西按察使,旋即改任甘肃新疆布政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赵尔巽丁忧起复后,出任山西布政使,七月,护理山西巡抚。
主政湖南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赵尔巽由山西巡抚调任湖南巡抚。到任后,他把创办新式教育作为“新政”的第一急务。当时清政府规定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因此岳麓书院计划被改为湖南大学堂,但旧派人物、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等人百般阻挠,此事搁浅。赵尔巽下令将已成立的高等学堂迁到书院内,迫使王先谦等人离开。赵尔巽的新政措施,受到常德学务帮办、新派人物熊希龄等人的大力支持。熊希龄响应巡抚衙门要求各道、府设一所师范学堂,以解决中小学堂师资匮乏问题,联合湘西士绅上呈一份在常德共同设立西路师范学堂的禀稿。赵尔巽阅后,批准照办。同年秋,西路师范学堂成立,熊希龄担任副办,实际主持校内外一切事务。他的办学才干,逐渐受到赵尔巽的赏识。
光绪年间,英、日等国矿商纷纷勾结地痞流氓收买矿契,掠夺湖南境内矿山。名叫卜洛克的英商携三十万银子跑到长沙,设立商号,贿赂当局,图谋采矿。为保卫矿权,熊希龄等人经深思熟虑,觉得“非购地不足以保矿”,于是向巡抚府呈文.要求设立矿务购地公司,将矿权集中于人民之手,并建议将原有阜湘、沅丰两公司合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以抵制外商插手湘矿。赵尔巽欣然采纳这一建议,于同年6月成立矿务总公司,布告通商各埠:凡是在华的洋人来协商开矿事宜,都不能违反总公司的章程。有效保全了湘省矿权。这一办法被视为全国样板,先后有九个省参照湘矿公司章程办理矿务。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同年底,赵尔巽上奏朝廷,极力推荐熊希龄,恳请免除对熊的严加管束。当时清廷正需要笼络维新人士,又看在封疆大吏的面上,降旨照准。赵尔巽立即委任熊希龄为西路师范学堂监督,放手让他办理一切学务。赵尔巽在湖南所办的多项新政,诸如废除书院、创办各级学堂、派遣留学生、裁撤绿营、编练新军等,均找熊希龄商量对策。熊希龄知恩图报,尽力出谋划策。次年5月,赵尔巽调离湖南,由端方继任巡抚一职。
清末能吏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赵尔巽署理户部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在任时他着意整理财政,开始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因其措施得当,为人清廉,赵尔巽在任两年,使奉天省财政大有改观。
宣统元年(1908年),赵尔巽由湖广总督改授四川总督。在任上奏设“经征局”负责清理财赋,一年时间财政裕平。对凉山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设“平夷局”联络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
反对共和
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巽转督东三省,时值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革命气氛热烈,奉天省革命党人正准备约定时间举义响应,赵尔巽以“保境安民”为名调集大军准备镇压,革命被迫转入地下。
民国元年(1912年)2月,赵尔巽的心腹谋士、保安会参议总长袁金铠代赵尔巽草拟的“东三省反对共和十二条”。在外交上也是只承认清朝与各国所订的条约,其他“概不与闻”。随后赵尔巽、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周密策划,对奉天乃至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和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据当时的报告称“被赵尔巽、张作霖杀害的人数到达数几千以上,算上各地处在困境之中的不下万人,但赵尔巽仍然继续派兵围剿,军队所到的地方,人道灭绝。虽然赵尔巽赞成共和,但已经成为了军民公敌。”
退居二线
民国元年(1912年),赵尔巽被解除职务,隐居青岛。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多方拉拢有名望的人士。曾邀请赵尔巽出山,赵尔巽以“不当贰臣”为名拒绝,还自比为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声称“青岛就是首阳山”。虽然答应国史馆长之聘,但赵尔巽以生病为由,迟迟不肯动身赴京。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为他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赵尔丰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杀害民众,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后来赵尔丰被革命党人镇压。袁世凯知道赵尔巽的意图后,立即授意黑龙江护军使朱庆澜上呈为赵尔丰议恤立传。然后,派人赴川调查赵尔丰事件,最后为其“昭雪罪名”。赵尔巽见条件已经满足,就赴京任职。他宣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又自诩为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赵尔巽的做法遭到许多清朝遗老的谴责。
潜心编史
醉心于帝制的袁世凯想延揽清朝遗老、隐逸之士,争取他们的同情与支持。而赵尔巽则想通过纂修清史,以示不忘先朝隆恩,二人一拍即合。民国三年(1914年)3月,袁世凯下令成立清史馆,聘请能员编撰《清史》,定赵尔巽为馆长,于式枚、刘廷琛二人为副馆长。赵尔巽到任后,立即在秦老胡同设置清史馆临时筹备处,着手组织筹建工作。他起初预算开办经费为一万元,每月常用经费一万二千元,实际需临时开办费二万元,每月经费二万二千元。当时清史、国史两馆同时筹建,预算也同时递交。财政部向国务院上报说,国史馆预算经费每月仅八千多元,比清史馆节省得多。赵尔巽对财政部将两馆相提并论,且为国史馆抱屈的说法大为恼火,上书袁世凯,呈请清史馆缓办。其时国史馆长王闿运因与馆员意见不合离京返湘,受其影响,赵尔巽也萌生退意。袁世凯闻讯,一面安抚赵尔巽,一面谕令财政部从速向清史馆如数拨款,筹建工作才继续进行。
时值军阀混战,国力衰微,经费极为紧张。民国六年(1917年)后,费用几乎到毫无着落的地步。赵尔巽对清王朝心怀眷恋之情,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业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一方面节约开支,敦促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一方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并言:“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
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花费大量心血的《清史稿》终于付梓。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次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猜你喜欢的赵尔巽古诗词 更多赵尔巽的诗词>
搜 索
赵尔巽的诗词更多赵尔巽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卢纶《李端公 / 送李端》
-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岑参《送崔子还京》
-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 赵汝愚《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