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诗词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孟子

孟子 [春秋战国]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介绍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早年受教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而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以及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赵岐《孟子题辞》认为“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游说齐宋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年间(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齐威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回邹赴滕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像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孟子抓住许行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奔赴魏国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当时梁魏屡败于他国,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像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二度奔齐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宣王不听,“燕人畔”,宣王后悔说:“吾甚慙于孟子。”
  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公孙丑》下记载,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又有人说:“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
再游宋国
  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秦使张仪以土地之利诱骗楚怀王与齐绝交。楚齐已经断交,楚也发觉见欺。公元前312年,楚大发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
  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在石丘遇到宋牼。《告子下》记,宋牼听到秦楚要打仗,准备去说秦、楚罢兵。孟子问宋牼用什么宗旨去说秦、楚。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反对言“利”,主张讲“仁义”。他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他说:“先王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滕文公》下记载,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去宋赴鲁
  不久,孟子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鲁平公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讲学著书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他在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

猜你喜欢的孟子古诗词 更多孟子的诗词>

孟子的诗词更多孟子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1. 白居易的画像
      白居易
    2. 杜甫的画像
      杜甫
    3. 李白的画像
      李白
    4. 齐己的画像
      齐己
    5. 刘禹锡的画像
      刘禹锡
    6. 李商隐的画像
      李商隐
    7. 元稹的画像
      元稹
    8. 辛弃疾的画像
      辛弃疾
    9. 韦应物的画像
      韦应物
    10. 贯休的画像
      贯休
    11. 皎然的画像
      皎然
    12. 陆龟蒙的画像
      陆龟蒙
    13. 刘长卿的画像
      刘长卿
    14. 许浑的画像
      许浑
    15. 张祜的画像
      张祜
    16. 岑参的画像
      岑参
    17. 杜牧的画像
      杜牧
    18. 姚合的画像
      姚合
    19. 罗隐的画像
      罗隐
    20. 王建的画像
      王建
    21. 张籍的画像
      张籍
    22. 杜荀鹤的画像
      杜荀鹤
    23. 孟郊的画像
      孟郊
    24. 苏轼的画像
      苏轼

    朝代 更多诗词 >

    1. 春秋
    2. 战国
    3. 先秦
    4. 两汉
    5. 魏晋
    6. 南北朝
    7. 隋代
    8. 唐代
    9. 五代
    10. 宋代
    11. 元代
    12. 明代
    13. 清代
    14. 近代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1. 采薇(节选)
    2.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 苏幕遮·燎沉香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 西河·和王潜斋韵
    3. 苏幕遮·燎沉香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1. 陋室铭
    2. 小儿不畏虎
    3.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4. 滕王阁序
    5. 前赤壁赋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1.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2.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3.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5.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晏殊《破阵子·春景》
    6.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刘禹锡《金陵五题·并序》
    7.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8.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 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9.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李颀《琴歌》
    10.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1. 写景
    2. 抒情
    3. 咏物
    4. 婉约
    5. 写人
    6. 抒怀
    7. 送别
    8. 生活
    9. 思念
    10. 写花
    11. 梅花
    12. 菊花
    13. 荷花
    14. 桃花
    15. 桂花
    16. 梨花
    17. 杏花
    18. 莲花
    19. 惜花
    20. 赏花
    21. 春天
    22. 夏天
    23. 秋天
    24. 冬天
    25. 节日
    26. 春节
    27. 元宵节
    28. 寒食节
    29. 清明节
    30. 端午节
    31. 七夕节
    32. 中秋节
    33. 重阳节
    34. 离别
    35. 爱情
    36. 女子
    37. 思乡
    38. 相思
    39. 怀古
    40. 怀人
    41. 爱国
    42. 友情
    43. 讽刺
    44. 赞美
    45. 边塞
    46. 哲理
    47. 叙事
    48. 组诗
    49. 闺怨
    50. 感伤
    51. 孤独
    52. 故事
    53. 豪放
    54. 忧国忧民
    55. 山水
    56. 感慨
    57. 战争
    58. 写雨
    59. 感叹
    60. 怀念
    61. 友人
    62. 柳树
    63. 议论
    64. 田园
    65. 赞颂
    66. 写雪
    67. 妇女
    68. 伤怀
    69. 写山
    70. 月亮
    71. 励志
    72. 寓理
    73. 饮酒
    74. 人生
    75. 羁旅
    76. 写鸟
    77. 追忆
    78. 咏史
    79. 悼亡
    80. 怀才不遇
    81. 伤春
    82. 惜春
    83. 写水
    84. 寓言
    85. 音乐
    86. 地名
    87. 惜别
    88. 宴会
    89. 赠别
    90. 同情
    91. 写风
    92. 寓人
    93. 回忆
    94. 农民
    95. 典故
    96. 宫怨
    97. 言志
    98. 隐居
    99. 西湖
    100. 宴饮
    101. 评论壮志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