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春归
春归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译文
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
谢安常倚杖与孤石相望,我却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
欣赏那远处闲静浮于水面上的水鸥,观看那在微风中斜飞的燕子。
我今日虽回到了这地方,但不知以后又怎么样,现在蜀中多乱,世路梗阻,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终会有尽头之日呀。
来日既有限,所以不同不于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又饮个醉,兴之所至便是家了,得快乐时且快乐,何必计较能在这里住上多久呀。
注释
⑴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临:挨近,靠近。⑵覆:遮盖。
⑶频:多次。 甲子:甲为天干的首位,子为地支的首位。天干地支依次相配,便成甲子,乙丑、丙寅、……之类说法,统称为甲子。自甲子至癸亥共六十个一轮,因此六十次轮一遍。后人以甲子来记日,也用以记年。此处的频甲子,是说一年有六个甲子、即,六六共三百六十天,三年就有十八个甲子-频甲子就是多多个甲子,所以别来频甲子。
⑷倏忽:一作“归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还朝,杜甫自成都送到绵州分手。接着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只好避往梓州。次年八月,杜甫知道房琯死于阆州僧舍,又赴阆州凭吊,以后便漂泊于阆州、梓州两地。由762年离成都,至764年2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8月杜甫又返成都草堂,前后共三年。这里所说的“归到”,是指严武再镇成都后重返草堂的时间。春华:即春花。
⑸倚仗看孤石:晋谢安所居的地方,有石一柱,谢安常倚仗相对。杜甫在这句诗里说的即指此。
⑹倾壶:指斟酒。 沙:浣花溪有沙。
⑺梗:阻塞。
⑻涯:穷尽。764年,杜甫已五十三岁。
⑼乘兴:兴会所至的意思。
赏析
春归的赏析暂无拓展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为成都尹蒹剑南节度使。三月杜甫由阆州复至成都草堂,便写了此诗。诗中反映了杜甫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思想。
搜 索
杜甫的诗词更多杜甫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张栻《立春偶成》
- 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 苏庠《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 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 赵汝愚《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乐钧《世无良猫》
-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珍》
-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孟浩然《他乡七夕》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