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经故洛阳城
经故洛阳城
败垣危堞迹依稀,试驻羸骖吊落晖。
跋扈以成梁冀在,简书难问杜乔归。
由来世事须翻覆,未必馀才解是非。
千载昆阳好功业,与君门下作恩威。
跋扈以成梁冀在,简书难问杜乔归。
由来世事须翻覆,未必馀才解是非。
千载昆阳好功业,与君门下作恩威。
译文
破败的城墙和城垛的遗迹已经模糊,我试着停下疲惫的马匹,在落日的余晖中凭吊。梁冀的跋扈行为使他得势,但正直的杜乔却难以通过书信询问其下落。
自古以来世事就充满了起伏和变化,即使才华横溢,也不一定能够分辨是非。
昆阳之战的功绩流传了千年,希望在你的门下,我也能展现出我的能力和威严。
注释
经故洛阳城的注释暂无赏析
《经故洛阳城》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作品。罗隐(833年-910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是唐代末年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因此其诗中常含愤世嫉俗之情。《经故洛阳城》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首联“败垣危堞迹依稀,试驻羸骖吊落晖”,诗人用“败垣”和“危堞”来形容洛阳城的破败,城墙的遗迹已经模糊不清。他试图停下瘦弱的马匹,在夕阳的余晖中凭吊这座曾经的古都。这两句诗既描绘了洛阳城的现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哀伤。
颔联“跋扈以成梁冀在,简书难问杜乔归”,诗人借用历史典故,以梁冀和杜乔来比喻当时的政治环境。梁冀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他专权跋扈,导致朝政黑暗;而杜乔则是一位忠臣,因反对梁冀而遭陷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良之士的怀念和敬仰。
颈联“由来世事须翻覆,未必馀才解是非”,诗人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世事总是充满了起伏和变化,人们往往难以分辨是非曲直。即使有才华的人也不一定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尾联“千载昆阳好功业,与君门下作恩威”,诗人借昆阳之战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昆阳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刘秀在此战中大破王莽军,为东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刘秀一样建功立业,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和赏识,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经故洛阳城》这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诗人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和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罗隐高超的艺术功力,也体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
拓展
罗隐,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其才华横溢,著作丰厚,然而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中举,这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士人提供了上升的渠道,但其公正性和透明度却难以保证。在科举考试中,除了才华和学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财富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考试的结果。罗隐虽然才学出众,但他在社会背景、家庭财富等方面并不占优势,这可能成为他科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罗隐的一些作品如《谗书》等,由于其言辞犀利、讽刺尖锐,触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而遭到了他们的憎恶和打压。这种政治环境的压力也可能对罗隐的科举考试产生负面影响。罗隐的个人性格和态度也可能对他的科举考试产生一定的影响。据记载,罗隐在科举失败后曾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和自嘲的态度,这可能使他在后续的考试中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经故洛阳城》这首诗中“跋扈以成梁冀在,简书难问杜乔归”里面的历史典故:
梁冀,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人,东汉时期的外戚、奸臣。他是大将军梁商之子,其两个妹妹梁妠、梁女莹分别成为汉顺帝和汉桓帝的皇后。梁冀凭借外戚的身份进入朝廷,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梁冀在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三朝都担任重要职务,尤其在汉桓帝初期,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他专断朝政近二十年,被誉为东汉外戚中最飞扬跋扈的一位。他先后立冲、质、桓三帝,对朝廷的掌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梁冀的权力并非没有受到挑战。他的一些行为引起了朝野的广泛不满,尤其是他专横跋扈的执政风格和对权力的极度追求。他迫害忠良,排挤异己,使得朝廷的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最终,在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与中常侍单超等人共谋诛灭梁氏。梁冀被迫自杀,满门老少皆被斩首,家产被没收变卖,合三十余万万,相当于东汉政府一年租税收入之半。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的名臣。他与李固齐名,以正直敢言著称。
杜乔的仕途开始于南郡太守,后历任东海国相、侍中等职。他在汉安元年(142年)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光禄大夫,奉命与七使巡行天下,弹劾不法。他以此赢得了朝廷的赞誉和百姓的敬仰。
杜乔对梁冀家族擅权不法的行为极为厌恶,多次上疏弹劾梁冀及其亲信。这引起了梁冀的忌恨和打压。然而,杜乔并未因此而屈服,他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为朝廷和百姓发声。
在建和元年(147年),杜乔升任太尉。然而,他很快便遭到了宦官和梁冀的诬陷和打压。他们以京师地震为借口,将杜乔免官。不久之后,杜乔便因受到迫害而去世。
杜乔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的正直和勇敢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一股清流。
“千载昆阳好功业,与君门下作恩威”,诗人借昆阳之战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发生在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的7月7日,主战场位于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这场战役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其结果不仅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而且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当时,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新莽王朝原先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但随着绿林军歼灭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并随后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王莽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新莽政权的压力更大。因此,他紧急调整战略,一方面将进攻赤眉的主力军调到南方作战,一方面紧急调集各郡兵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这些军队集中后,即开始向颍川开进,在颍川又会合了严尤、陈茂的部队,随即向昆阳方向进击。汉军见新军大队人马向昆阳地区开来,于是王凤与王常率领近万人的部队占据了昆阳城。昆阳的守军只有九千人,面对绝对优势的新莽大军,一度缺乏作战的坚定性。然而,一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一万七千精锐部队赶往昆阳支援,使得形势有所改观。刘秀在昆阳外围与新军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为着进一步瓦解新军的战斗士气,鼓舞昆阳城内汉军军民的斗志,故意渲染宛城汉军的胜利。他把写有宛城汉军已获胜,“宛下兵到”的密信,射进昆阳城内,同时也转落到新军手中,引起新军统帅王邑、王寻的恐慌。王邑、王寻迎战刘秀,但他们不是刘敢死队的对手,新军的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新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大喊着冲杀之声,冲出城门,内外夹攻新军,杀声震天动地,新莽大军迅速土崩瓦解。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下,滍水暴涨,王邑军随队的虎豹都吓得发抖,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最终,在内外夹击之下,新军大败,王邑、王寻被杀,昆阳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昆阳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也因其独特的战略运用和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广受赞誉。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新莽王朝的命运,也为中国古代战争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秀因功被更始帝刘玄封为萧王,派往河北地区。刘秀在河北地区招抚流民,整顿吏治,发展势力,逐渐赢得了民心。与此同时,刘玄因政治腐败和军事失利,导致更始政权逐渐衰落。在刘秀势力的不断壮大下,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帝刘玄决裂,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北)之南称帝,改元建武,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同年,刘玄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夹击下投降,后被赤眉军所杀。
搜 索
罗隐的诗词更多罗隐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王建《渡辽水》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匆忙分离去。—— 惠洪《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 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 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赠孟浩然》
-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贾至《春思二首》
-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粳稻如云书此能仁院壁》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