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译文
鹏鸟展开了翅膀,遮盖了天空,向下看,可笑人世间,青茫茫的一片,看不见一位英雄人物。回过头来,向朝庭的深处望去,看见你挺拔坚定的站在金殿的玉阶上;你袖子里装有奇异的、珍贵无比的五色宝石,他年你要它来修补已经折断了的西北的天柱。现在,暂且回到帅司去,在谈笑中,就可以防守长江的天险,守好建康的大门。让长江里碧波澄明的水,安静地流着。建康是一个山清水秀,出人材的地方,有你这么一位文章名手在这里,我们安心的在宴席上,拍红牙拍,唱着《金缕曲》,实在快乐。在酒席宴前会飞来朝庭的好消息,料想是散发着印泥香味的诏出来了,叫你到黄阁当丞相。但,这却是一场梦,现在你仍然乘着游弋的画船,听着青溪上的笛声。如今,你真的要与钟山互相约定,做一个长久的朋友。
注释
建康:六朝时期的京城,今江苏南京市。南宋为府名,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改江宁府置,治所在今南京市。史正志字致道,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公元1167年到1170年(乾道三年到六年)知建康府,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兼提举学事。《乾隆扬州志》说史致道“绍兴二十一年进士……高宗视师江上,上《恢复要览》五篇。车驾驻建康,言三国六朝形势与今日不同,要当无事则都钱塘,有事则幸建康。诏下集议,从之。……除右文殿修撰知静江府,未赴而罢。后归老姑苏,号吴门老圃。著有《建康志》、《菊谱》。按:《念奴娇·我来吊古》的小题中有:“呈史留守致道”一语,由此得知:史致道在知建康府时,还兼建康留守。帅,宋制行政区分为路,路设安抚使司,称帅司、帅府。长官称安抚使或帅。多带经略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衔,有节制兵马、赏罚命令、督理刑狱、察询民情、管理钱谷、兵器等权力。使司的治所为州、为府或军,州府的治所设长官叫知府、知州等,通常都是安抚使兼知府事。鹏翼:鹏鸟的翅膀。《庄子·逍遥游》中云:有鸟名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苍然:色青为苍,与苍茫、苍苍同。
九重:天。《汉书·礼乐志》:“九重开,灵之游。”颜师古注:“天有九重”。后世把帝王居住的地方叫九重或朝庭。
玉阶:玉石砌的台阶。唐丘为《左掖梨花》诗:“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这里是指殿前的台阶。
山立:像山一样挺立。
光五色:《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归物。”这两句是说史致道有驱逐金人,收得失地的本领。
尊前:“尊”同“樽”,古时木制的酒杯。尊前,指宴席上。
宝香:皇帝的诏书上盖印玺的印泥,散发出的香味。
黄阁:丞相办公的地方。《汉归仪》:“丞相听事门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
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
青溪:水名。《景定建康志》:“青溪,吴大帝赤乌四年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阔五丈,深八尺,……及杨溥城金陵,青溪始分为二。在城外者自城壕合于淮,今城东竹桥西北接后湖者,青溪遗迹固在。”
端的:确实、真的。在宋词中端的用法很多,往往因词的内容而变化它本身的含义。
钟山:又名蒋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城东北。
赏析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是一首作于史致道宴席、并表示歌颂史致道之意的赠人词,但却不与一股的应酬赞美、缺乏主旨的词相同。词人以饱酣的笔墨,充沛的热情,向当时驻守建康的军事行政氏官史正志表达词人的赞颂之情,并通过这一情感的表达,展露词人力主抗金复土的政治怀抱。词写得豪迈而深沉,在主旨广、基调上、笔法亡和结构上,都与《水调歌头·千里涯洼种》相近似,但又能显示独特的神采,体现出”复”中的“不复”。此词采用神奇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典故,赋予作品以光怪陆离的奇幻性,和情感内容的密度与深度。
词的上阕,词人以奇情异想的笔调,歌颂史氏的高才独出、志向奇壮。词一上来,就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构造的那只“背若泰山,冀若垂天之云”的神奇鹏鸟来比拟史氏。这就不仅写出了史氏的超群才性,而且使全词笼罩在雄奇放逸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氛围里。一句“笑人世、苍然无物”,写得峭拔警迈,足见史氏的非凡才华和怀抱,以及词人对史氏的推重。接下去,顺承上文,写这只讪笑人世苍茫的大鹏,飞回天宫深处,像高山一样,收翅仁立在玉阶天门之上。这一对庄子的大鹏形象所作的延伸,不仅显不出词人的非凡想像力,也表明词人这一时期对于“天宫”实即朝廷的深加留意。而且,因为这里的大鹏和“九重”、“五阶”之类都是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若从大鹏所造这一形象的内涵上来看,大鹏更是点明了被任命为行宫留守和江防前线的军事长官的史氏,在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大鹏的形象作比拟之后,词人再次运用女蜗补天的神话,赋予史氏以补天之神的奇持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大鹏与女蜗的嫁接。这并不是忘乎所以的肉麻吹捧,而是趋近词人的抗金目标的必然兴会。它实际上是希望抗战派得到重用,可以收复中原故土,“补”好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这是词人此时心恒系之的热血之念,所有的飞腾幻想。奇情壮采,都因为这样的怀抱而变得沉甸甸地,富有很深的思想意义。上阁最后一大句,在语气上还承接着上文,“且归来”是对“又还向九重”、志在补天的鹏鸟的转写,但是在境界上,却由神话转入现实,写史氏充任江防前线的长官,使万里长江波澜不惊,江南形势得以安定。其中“谈笑”一词。极写史氏护江的举重若轻,暗示着其才能,比维护长江安宁所需要的更大。在这里的语气中,还带着前文借用神话时的豪逸味道。
词的下阕,才始着墨于题中的宴席描写,但并不渲染其热闹与豪华,这在结构和用墨卜,都与《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略异。其用意在写史氏不仅有上文所写的“补天”才能,还是个文采风流的“文章伯”。“合缕”一词,是为词人对史氏文才的推许作映证。当然,这样的推许,实际上是受到天子手谕史正志表示嘉许的信息激发出的。接韵一个“看”字,就写出了孝宗手谕即“日边消息”给史正志带来的人阁希望,和词人对于这一消息的同样重视。词人在《千秋岁》一词中,曾说过史正志“从今尽是中书考”这样的话,与这里意思相同,而此处表达得则更委婉。“料想”一韵,不写其今日欣喜之情,反而写史致道日后入朝为相、主持政事以后,还会对今日秦淮河上的游赏恋恋于怀,写其于位高校重之时的平常心和风流态,这就深得措意深隐之妙,写出了大人物的情怀儒雅而风流。结韵更是曲笔传倩,既然史氏入朝主政后依然怀念秦淮河上的清游雅集。词人对钟山山水的感情是如此亲厚,自然今日就要与钟山相约,相约成为老朋友了。那么在钟山秦淮边结识的同僚,也是词人的老朋友。词人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赠人之作能写到如此境界,将词人的理想抱负与热情充实在其中,使词中不仅有人,而且有“我”;而又以既豪迈且深隐的风格出之,使读者得到更多面的美感体验,即使不谈它在语言上的五色迷离,苫峭奇拔,此词也已堪称宋代同类词作中的上品。
值得指出的是,史正志的政治态度比较依违,并不与坚决主战的词人完全一致,史正志不仅早年想投靠炙手可热的秦桧集团,甚至还为排挤主战派领袖张浚而奔忙,但是,这样的隐情,词人是无法深察的。词人把史正志当成一个主张抗金的同志来歌颂,情有可原。
拓展
创作背景《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大约作于公元1169年至1170年(乾道五、六年)之间。辛弃疾在担任建康通判。
搜 索
关于抒怀的诗词更多抒怀诗词 >
辛弃疾的诗词更多辛弃疾诗词 >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 黄雾涨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风膻腥。—— 沈约《昭君辞》
-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温庭筠《清明日》
-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李白《公无渡河》
-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 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周邦彦《兰陵王·柳》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西鄙人《哥舒歌》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胡令能《小儿垂钓》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